一代繼妃生親王 緣何清史無文章
烏拉那拉氏(?—?),明烏拉部女真人,姓那拉氏,清太宗皇太極的繼妃,傳二子一女:長豪格(行一),次洛格(行二,早殤),女固倫公主(行一)。問題是,無人知曉她是誰的女兒。
根據遼寧省撫順市滿族趙軍(趙寶成)提供的譜牒資料可證,這位烏拉那拉氏,系烏拉部主所在的那拉氏,總第八世祖博克多的小女,出生于舊街古城。
總第七世祖布顏(第三任部主),傳六子:長布干(第四任部主),次布爾喜,三布三泰,四布堆,五吳三泰,六博克多。
博克多,傳三子一女:長碩色,次陶國泰,三五哥(格),女烏拉那拉氏(嫁給皇太極為妃)。
碩色,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農歷三月間,與建州兵大戰“烏碣巖”時,戰死。
五哥(格),于清順治初年,因戰而亡。
由此可證,烏拉部終滅后,博克多支系后裔,降歸西去了赫圖阿拉城。有清一代,成了“守陵人”。這位烏拉那拉氏與皇太極成婚的時間,當在公元1613年之前,事出布占泰之手。
九世二祖:陶國泰,傳子:趙世源。
十世祖:趙世源,傳子:趙起鳳、
十一世祖:趙起鳳,傳子:趙連科。
十二世祖:趙連科,傳子:趙旺。
十二世祖:趙旺,傳子:趙金忠。
十三世祖:趙金忠,傳子:趙德恒。
十四世祖:趙德恒,傳子:趙成學。
十五世祖:趙成學,傳子:趙恩普。
十六世祖:趙恩普,傳子:趙玉璽。
十七世祖:趙玉璽,傳二子:長趙寶順,次趙寶成(趙軍、藏譜人)。
十八世祖:趙寶順,傳二女:長趙春麗,次趙秋華;趙寶成(趙軍),傳一子:趙佳宇。
為什么要從博克多的長孫趙世源起,只冠漢字單姓為“趙”?理由是,出自1613年戰后,努爾哈赤駐蹕舊街古城十天期間,“編旗撥戶”,賜姓了“伊爾根覺羅氏”,漢譯為“民趙”,實為“包衣”的身份。
這位烏拉那位氏之女,既是滿泰、布占泰的族妹,又是阿巴亥的老姑。
豪格(1609—1648),封為和碩肅親王,當年戰擒洪承疇(1642年,在松山之戰中,因陷被擒降清,時任薊遼總督)的是他,斬殺張獻忠的也是他。在皇太極十一子之中,有一定影響的是福臨(行九順治帝)、豪格(行一)和碩塞(行五)計三人。
固倫公主,出自政治需要,下嫁給蒙古敖漢部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帝的娘舅家族人)臺吉班第了!
皇太極有后妃十五人,其中,蒙古人博爾濟吉特氏占六位,分別是孝端文皇后哲哲,系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之女;孝莊文皇后布木布寨,系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順治生母);敏惠恭和元妃海蘭珠,系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與順治生母是親姐妹關系);懿靖大貴妃娜木鐘,博爾濟吉特氏;康惠淑妃巴特瑪璪,也是博爾濟吉特氏;側妃博爾濟吉特氏,情況相同。為什么蒙古女子如此之多?原因是,皇太極本人的娘舅家就是蒙古人。
民間所說的“滿蒙一家親”,指的是清皇族,并非普通老百姓。
這位烏拉那拉氏,既然是豪格生母,為什么死后不見清傳呢?謎案是:清順治五年(1648),豪格被叔叔多爾袞(攝政王、太上皇)設計構陷后,被弟弟順治立馬削了爵、入了大獄。不久,死于獄中。烏拉那拉氏因受親子政治誅連,所以,史不見傳。
需要說明的是,公元1723年,雍正親政后,又為豪格平反昭雪,恢復了爵位。既然豪格復了爵位,作為生母的烏拉那拉氏理應隨即恢復名譽,但卻泥牛入海杳無消息。不公平的背后,則是皇室內部在暗斗。
當年出生在舊街古城內的兩位烏拉那拉氏之女,最終的下場,無不是政治犧牲品。
豪格,傳七子,受封爵者五人:次子國泰(輔國將軍),三子握赫納(輔國將軍),四子富綬(親王),五子猛峨(郡王),六子星保(輔國將軍)。在他的后世子孫中,較有影響者是蘊著、延信二人。
上一篇:與俄劃界爭寸土 一代侯爺守西陲-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壯丁歸去變兵丁 兩遇恩詔有功名-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