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朝鮮“六鎮” 東掠虎兒哈路
部落不是國家。明際的烏拉部,只有勢力范疇而沒有部落版圖。一兩次旋風似的騷擾和搶奪,不是擴大版圖,而是擴大勢力范圍。
從唐渤海國始,今天的圖們江兩岸就已經成為白山部靺鞨人南來北往的南北走廊了。之后,遼女真人,金女真人,元女真人和明女真人,都曾在圖們江南岸和東岸的咸興平野處,過著可采、可漁、可獵、可耕的安逸生活。今天變成異國的法定版圖,則是后話。
當年散居于朝鮮咸興平野、咸鏡北道的慶興(今名“洪儀里”,在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隔江對岸)、慶源(在吉林省琿春市英安鎮隔江對岸)、穩城(?)、鐘城(今名“三峰里”,在吉林省龍井市開山屯鎮隔江對岸)、會寧(在吉林省龍井市三合鎮隔江對岸)、茂山(在吉林省和龍市南坪鎮隔江對岸)等“六郡”的女真人,均沿水而居,無部落盟體,無政治歸屬,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對當時的李氏朝鮮王國而言,他(她)們不是國人,而是歲貢的藩人奴屬。因此,史稱“六鎮人”為“藩胡人”。
上述“六鎮”的女真人散民,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財產物品,對強者來說,無疑是可搶可掠的對象。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農歷正月間,努爾哈赤率先發兵于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瓦爾喀部兩個路,一個是內河路,一個是安楚拉庫路。內河路,在今圖們江西岸和龍市境內,實為瓦爾喀部范圍。安楚拉庫路,就是“安圖路”,在今吉林省安圖縣境內,實為長白山女真人納音部首城附近的地方。因此,史稱“安楚拉庫路”為“瓦爾喀部”路的說法,是錯誤的。努爾哈赤搶先征奪的目的是以武力迫降歸服,既可獲得人、財、物,又可擴展勢力范圍,一舉兩得。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接之發兵東海女真人,迫使窩集、虎兒哈二部的個別小地散民因勢降歸了。因為窩集部的散民頭目行動積極,博得努爾哈赤贊賞,為了達到通過他們影響他人不打自歸的目的,于是將六位大臣的女兒分別許給了六位頭目為妻。
從里程上講,努爾哈赤在遼寧新賓佛阿拉城,布占泰在吉林市烏拉街舊街古城,后者與琿春、延吉、圖們、龍井、和龍、安圖的距離,要比前者近上多少倍。問題是,布占泰為什么不去先聲奪人呢?原因是,膽量不足,后怕有余。
待努爾哈赤接連兩次東征后,布占泰再也沉不住氣了,決定與建州互爭“六鎮”,一并對瓦爾喀部順手牽羊。在兵力問題上,還是不成問題的,只是在用兵之道上,兩人相差懸殊。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農歷九月間,布占泰乘金秋之際,親率大軍踏上了東南征的路途。為了便于行動迅速,把軍隊分成三支,其中二支主攻鐘城,僅在一地就掠得青壯年人數以千計,外加上牛馬牲畜五百有余。真可謂:人物雙收。
同年冬十二月份,臨近年關之際,布占泰在嘗到甜頭的前提下,再次率兵泅渡圖們江寒江,對大江對岸的穩城、會寧、慶源、慶興四鎮地,進行了掠奪式的騷擾和破壞,再次增加了兵源和物資,擴大了勢力范圍和壯大了聲威。
據史料記載,當初“五城”時的烏拉部,只有72個氏族個體單位。后在終滅前,為什么多達101個呢?原因是,其中29個氏族個體單位,分別是掠奪而來的,多則為“六鎮”之人,少則為虎兒哈“瑚葉路”之人。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農歷正月間,布占泰一邊與努爾哈赤聯姻作親,一邊與努爾哈赤暗中作對。為使自己身上的羽毛盡快地豐滿起來,不受他人左右,又率兵東征了東海女真虎兒哈部其中的瑚葉路。
瑚葉路,在今俄羅斯東濱海省達烏河河畔上。該路之人,以姓為路,史稱“瑚魯氏”,派生“呼裕嚕氏”,冠漢字單姓為“懷”。明烏拉部的姓“懷”之人,清代續居烏拉街的姓“懷”之人,由此而來。遺憾的是,當年只掠來瑚魯、呼裕嚕、瑚琥、瑚德勒等一氏四支人。其余后增的28個氏族,均來自咸興平野之區。以上小地一經掠奪之后,便聽命于烏拉部了!
上一篇:千古獵俗傳如今 烏拉無處不鷹屯-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各揣心腹重事 互相“秦晉聯姻”-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