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杜甫草堂·歷代名人與草堂
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末年就成為好友。乾元二年(759),高適被貶為彭州刺史。時逢杜甫流徙到蓉,高適立即寄詩問訊并贈送糧食。次年,年屆六十的高適改任蜀州(今四川崇慶)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看望。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俗稱“人日”),高適寫下了晚年最動人的一篇詩作《人日寄杜二拾遺》,以表達對比他小十歲的杜甫的深切懷念:“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今年人日定相憶,明年人日知何方?”杜甫接到此詩,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事隔多年以后,杜甫在湘江船上整理文稿,重睹此詩,憶及時已謝世的高適,無限傷懷。“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開,進淚幽吟事如昨。”這首《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見寄》寄托了詩人對亡友的一片深情。從晚唐起迄今,成都人形成了“人日”游草堂的風俗習慣,表達人們對詩人的懷念。
杜甫離川后,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讓其妻任氏住進草堂。瀘州刺史楊子琳趁崔寧赴長安入朝之機,攻打成都。任氏散財募勇,率兵打退楊子琳。后崔寧被封為冀國公,她被封為冀國夫人。任氏因出生于浣花溪畔的農家,故又稱浣花夫人。今草堂內尚存浣花夫人祠。每年年初至農歷四月十九日(任氏的生日),成都士女都絡繹不絕地來草堂滄浪亭宴游,并參拜浣花夫人祠。
工部祠內杜甫塑像左右,分立著黃庭堅塑像與陸游石刻像,故又稱先賢祠。清王闿運所撰楹聯(lián)道出其中奧妙:“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月吳郡三高。”意謂黃詩師法杜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陸游“以其心跡”與杜甫相通,開創(chuàng)劍南詩派,并且都曾流寓四川,生前寂寞卻贏得后世景仰。
成都杜甫草堂匾聯(lián)眾多,膾炙人口,并流傳著許多與此有關的掌故佳話。“錦江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這幅引人注目的楹聯(lián)是由清代一位四川學使何紹基撰書的。有一年,他到四川南部各縣去主持秀才考試,閱卷之余,琢磨出了這幅楹聯(lián)。他在邛州結束科考時已是陰歷年底,這個老學究為忠實于楹聯(lián)所述的“人日”,硬是過完春節(jié),等到正月初七,才回成都,并直奔草堂。清代四川督學使張之洞(后來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才學書法俱佳。據(jù)說,他曾因不滿意杜甫草堂的匾額而徹夜推敲,最后只寫了“工部祠堂”匾文,無可奈何地派人送去。還有一位叫朱肯夫的清末四川學使,離任前交給成都府學使一則上聯(lián)和一件袍料、50兩銀子,留言道:“誰要能應對出下聯(lián),并且公認不錯,就請把袍料及銀子贈給他。”上聯(lián)是:“詩有千秋,南來訪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成都府學使遵囑征求下聯(lián)。不久,錦江書院三位學生合撰的下聯(lián)一舉奪魁。聯(lián)云:“橋通萬里,東下問襄陽父老,幾人相憶在江樓。”陳毅、葉劍英、朱德等也曾到過草堂。朱德題詩史堂聯(lián)曰:“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詩人郭沫若則撰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工部祠東側竹林中,有一座豎有“少陵草堂”碑碣的造型別致的草亭,已成為杜甫草堂最醒目的標志性建筑,不但具有成都平原傳統(tǒng)草屋的地方特色,而且同詩人卜居的茅屋草堂一樣質樸無華,常被游人誤認為是杜甫當年的茅屋所在。雍正十二年(1734),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愛新覺羅·元禮受命赴四川康定境內的泰寧寺,送達賴喇嘛返回西藏,西行途經成都草堂時,題寫了“少陵草堂”石碑,藏于祠左屋中,五六十年代建立碑亭。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南華寺·南宗祖庭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重慶·歷代名人與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