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江蘇昆山人,字寧人,初名絳,號亭林,曾自署蔣山傭。他出身江南大族,性情耿介,與同里歸莊為友,時有“歸奇顧怪”之說。少年留心經世之學,遍覽二十一史、明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日知錄》等書。
清軍南下,他糾合同志,于吳江起兵,失敗后幸得逃脫。昆山城破,其母王氏絕食而死,遺命他不許為清朝作事。隆武帝在福建遙授他職方司主事,因路途阻隔而不能奔赴福建。他四處結交豪杰,以圖光復。他騎兩匹馬,又用兩騾馱書,把讀書與調查研究結合起來,把所見所聞與文獻記載對勘。晚年定居陜西華陰,清開博學鴻儒科,征他入京,他以死相告,清開明史館,有人薦他,他又以死相告,一直到死不仕清。
在哲學上,他提出 “盈天地之間者,氣也”,承認宇宙由物質構成,又認為“非器則道無所寓”,規律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政治思想上,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擴大地方權力。他認為亡國只是易姓改號,亡天下則是民族、文化的淪亡。一般人對保國可不必參加,對保天下則人人都有責,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學者要“博學于文”“行己有恥” 他認為“士之無恥,是謂國恥”。
他是清代考據學 (亦稱“清學) 的先驅。他反對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提倡實學,要廣收證據,既要有本征,又要有旁證,不以孤證為足。他利用文字、音韻、訓詁、校勘、版本等各方面知識,給史料以鑒別和考證,擴大了史學范圍。他的學術實踐,宣告了宋明以來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清代樸學之先河。
上一篇:《清因明制》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清朝的疆域與民族》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