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逵》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賈逵》人物故事小傳
賈逵(公元174—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今山西襄汾)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少孤家貧,隨祖父賈習研學兵法。初為郡吏,代為絳邑長。郭援用兵河東郡,所過城邑皆下,惟賈逵所守絳邑難以攻破。郭援調來單于之兵才攻下絳邑。賈逵設計拖住郭援,并暗派使臣令郡守強先占領軍事要地皮氏,以此最終擊敗郭援。后賈逵被推為茂才,升住澠池令。高干聚眾起事,張琰響應,賈逵設計擊敗張琰。賈逵在祖父死后,司徒府聘他為掾,并以議郎的身份參司隸軍事。后曹操命賈逵兼任弘農太守,繼任丞相主簿、諫議大夫。魏文帝即位后,先后任鄴縣令、魏郡太守、丞相主簿祭酒、豫州刺史,因功被封關內侯。黃初年間,賈逵率軍征吳,于洞浦大敗吳將呂范,進封陽里亭侯,加封建威將軍。魏明帝即位后,賈逵奉命統軍伐吳,曹休部被吳軍敗于夾石,賈逵設計先聲奪人,才使曹休免于全軍覆沒。賈逵死后,贈謚“肅侯”,其子賈充繼承爵位。
〔正史〕
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①人也。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曰:“汝大必為將率。”口授兵法數萬言。初為郡吏,守絳邑②長。郭援之攻河東,所經城邑皆下,逵堅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單于并軍急攻之。城將潰,絳父老與援要,不害逵。絳人既潰,援聞逵名,欲使為將,以兵劫之,逵不動。左右引逵使叩頭,逵叱之曰:“安有國家長吏為賊叩頭!”援怒,將斬之。絳吏民聞將殺逵,皆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耳!”左右義逵,多為請,遂得免。初,逵過皮氏③,曰:“爭地先據者勝。”及圍急,知不免,乃使人間行送印綬歸郡,且曰:“急據皮氏。”援既并絳眾,將進兵。逵恐其先得皮氏,乃以他計疑援謀人祝奧,援由是留七日。郡從逵言,故得無敗。
后舉茂才,除澠池④令。高干之反,張琰將舉兵以應之。逵不知其謀,往見琰。聞變起,欲還,恐見執,乃為琰畫計,如與同謀者,琰信之。時縣寄治蠡城,城塹不固,逵從琰求兵修城。諸欲為亂者皆不隱其謀,故逵得盡誅之。遂修城拒琰。琰敗,逵以喪祖父去官。司徒辟為掾,以議郎⑤參司隸軍事。太祖征馬超,至弘農⑥,曰:“此西道之要。”以逵領弘農太守。召見計事,大悅之,謂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吾何優?”其后發兵,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屬郡,言語不順。逵怒,收之,數以罪,撾折腳,坐免。然太祖心善逵,以為丞相主簿⑦。太祖征劉備,先遣逵至斜谷觀形勢。道逢水衡,載囚人數十年,逵以軍事急,輒竟重者一人,皆放其余。太祖善之,拜諫議大夫⑧與夏侯尚并掌軍計。太祖崩洛陽,逵典喪事。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遂奉梓宮還鄴。
文帝⑨即王位,以鄴縣⑩戶數萬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為鄴令。月余,遷魏郡(11)太守。大軍出征,復為丞相主簿祭酒,逵嘗坐人為罪,王曰:“叔向猶十世宥之,況逵功德親在其身乎?”從至黎陽,津渡者亂行,逵斬之,乃整。至譙(12),以逵為豫州刺史(13)。是時天下初復,州郡多不攝。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監諸郡,以六條詔書察長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狀皆言嚴能鷹揚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靜寬仁有愷悌之德也。今長吏慢法,盜賊公行,州知而不糾,天下復何取正乎?”兵曹從事受前刺吏假,逵到官數月,乃還,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縱不如法者,皆舉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賜爵關內侯。
州南與吳接,逵明斥候,繕甲兵,為守戰之備,賊不敢犯。外修軍旅,內治民事,遏鄢、汝,造新陂,又斷山溜長溪水,造小弋陽陂,又通運渠二百余里,所謂賈侯渠者也。黃初(14)中,與諸將并征吳,破呂范于洞浦,進封陽里亭侯,加建威將軍。明帝(15)即位,增邑二百戶,并前四百戶。時孫權在東關,當豫州南,去江四百余里。每出兵為寇,輒西從江夏,東從廬江。國家征伐,亦由淮、沔。是時州軍在項,汝南弋陽諸郡,守境而已。權無北方之虞,東西有急,并軍相救,故常少敗。逵以為宜開直道臨江,若權自守,則二方無救;若二方無救,則東關可取。乃移屯潦口,陳攻取之計,帝善之。
吳將張嬰、王崇率眾降。太和二年(16),帝使逵督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胡質等四軍,從西陽直向東關,曹休從皖,司馬宣王從江陵。逵至五將山,休更表賊有請降者,求深入應之。詔宣王駐軍,逵東與休合進。逵度賊無東關之備,必并軍于皖;休深入與賊戰,必敗。乃部署諸將,水陸并進,行二百里,得生賊,言休戰敗,權遣兵斷夾石。諸將不知所出,或欲待后軍。逵曰:“休兵敗于外,路絕于內,進不能戰,退不得還,安危之機,不及終日。賊以軍無后繼,故至此;今疾進,出其不意,此所謂先人以奪其心也,賊見吾兵必走。若待后軍,賊以斷險,兵雖多何益!”乃兼道進軍,多設旗鼓為疑兵,賊見逵軍,遂退。逵據夾石,以兵糧給休,休軍乃振。初,逵與休不善。黃初中,文帝欲假逵節,休曰:“逵性剛,素侮易諸將,不可為督。”帝乃止。及夾石之敗,微逵,休軍幾無救也。
會病篤,謂左右曰:“受國厚恩,恨不斬孫權以下見先帝。喪事一不得有所修作。”薨,謚曰肅侯。子充嗣。豫州吏民追思之,為刻石立祠。青龍(17)中,帝東征,乘輦入逵祠,詔曰:“昨過項,見賈逵碑像,念之愴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長。逵存有忠勛,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其布告天下,以勸將來。”充,咸熙(18)中為中護軍。
《三國志》卷一五
〔注 釋〕
①河東襄陵:河東,古地區名,泛指山西西南部。襄陵:今山西臨汾。②絳邑:縣名。東漢時由絳縣改置。治所在今山西侯馬東北。③皮氏:古縣名。在今山西河津縣西。④澠池:一作黽池。因南有黽池而得名。在今河南澠池西。⑤議郎:見本書《虞詡》注(13)。⑥弘農:郡名。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北。⑦主簿:官名。魏晉以后,各級政府衙門均置此職以掌管文書案牘。后漸為將帥重臣之幕僚長、參與機要,總領府事,權職甚重。⑧諫議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職掌議論。⑨文帝:即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公元226年在位。⑩鄴縣:古縣名。秦始置。今屬河北。為文帝時期五都之一。(11)魏郡:治所在鄴縣。(12)譙:地名。今安徽亳縣。(13)豫州刺史:豫州,州名,治所在今譙(今安徽亳縣)。刺史,官名,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置地方各州長官,職掌所轄地區行政、軍事、財政大權。(14)黃初: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年號,公元220—226年使用。(15)明帝: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公元227—239年在位。(16)太和二年:太和,魏明帝年號,公元227—232年使用。二年,即公元228年。(17)青龍:魏明帝年號,公元233—236年使用。(18)咸熙:魏元帝曹奐年號,公元264—265年使用。
上一篇:《谷大用、魏彬、張忠、吳經、劉允》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谷大用、魏彬、張忠、吳經、劉允》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趙奢》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趙奢》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