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鄧石如
《鄧石如》:鄧石如(1743—1805),清杰出篆刻家、書法家。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少時刻苦力學,曾客江寧梅镠家,專心臨寫秦漢以來金石碑刻。為人廉介,好游山水,因又號籍游道人。其篆刻,用漢《祀三公山碑》、三國吳《禪國山碑》,體勢筆意入印,突破陳規,自開面目,世稱“鄧派”。書法以篆字成就最高,學漢碑額筆法,沉雄樸厚,一洗過去刻板拘謹之習。亦工隸、楷。有《完白山人印譜》等行世。
“長鳴蓮花峰上”印、“鳳水漁長”印
白文“長鳴蓮花峰上”印和朱文“鳳水漁長”印記述了鄧石如青少年時代的艱難歲月。鄧石如幼時家貧,未能上學讀書,常與小伙伴一道上龍山采樵,也曾做過小買賣,作販餅餌,到鄉村轉賣,每日盈利幾個小錢,買米煮粥以一飽饑腸。有空即讀書、寫字、刻石,時向長老請問經書句讀。這時大概“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鄧石如墓志》)。稍長“獨好刻石章,仿漢人印篆甚工整?!贝蠹s20歲左右,即為童子師,教授詩文與書法。但當時學生也較難管,見有的生徒態度蠻橫、憨跳,學習極不自覺,于是鄧即舍去,云游鬻書賣字,以補生計。2 3歲那年,隨父往寧國與九江等地,鬻書刻印,也隨游山涉水。這兩方印正反映了他當時的生活。成年后,他還刻過一方“龍山樵長”白文印,說的是他童年砍柴時的經歷。
“意與古會”印
此印道出了鄧石如人生另一段經歷。鄧石如終生布衣,僅是壽州壽春書院的一名諸生,后又客居梅镠府,因而有機會縱觀歷代金石篆刻。梅镠有一幅贈鄧石如的隸書聯,上款說:“古浣子吾友,于乾隆庚子夏至白門,留六閱目,刀篆既造古人之堂,其摹秦相唐監書復一日千里之效,欣賞之余,書以為贈。”“一日千里之效”即指鄧天不亮便起床,研墨盈盤,至夜晚墨盡后就寢的歲月。自此8年寒暑不輟,遂工4種書體。篆法以李斯、李陽冰為宗,而又能縱橫捭闔之妙,再得之古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所以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尤為相近,分書則遒麗淳質,結體極嚴整而渾融。篆刻初學漢印,后以小篆入印,刀法圓轉蒼勁。他性格兼潔,就是名成之后,還是以書、刻自給,唯以書印為嗜,而以布衣而終。“意與古會”實是鄧石如在梅镠家前后8年,置身于那浩如煙海的秦漢藝術寶庫中,如饑似渴、刻苦學習,推崇其意的最大收獲。
“意與古會”印及邊款
“我書意造本無法”印“我騰天上將如何”印
這兩方印體現了他自創天地的襟懷。他的藝術成就是在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艱苦的藝術實踐中獲取的。據有關資料記載:鄧石如一生好旅游,浪跡江湖,40年間走遍吳楚大地。早年游匡廬,入浙江游天臺、雁蕩,泛西子湖,涉新安江,遍覽黃山三十六峰,又入兩湖,登衡山,泛洞庭,望九嶷,后渡黃河謁孔林,登泰山。在跋山涉水中,觀祖國大好河山,訪時賢名流隱士。《懷寧縣志》載:他“登匡廬絕境,蛇行猿掛,糧絕饑八日,茹草木實,得不死”。“游黃山踏遍三十六峰,云海奇幻盡得。復見黃山石秀者詭、輒拾而藏之,累累貯兩巨囊,擔而歸,足破肩腫,揚揚有喜色”。他沉浸山水之情深由此可見。有人問鄧石如“山人不畫山水,何以遍歷名山大川”?山人回答說;“我以山川浩然之氣融于筆端腕底?!边@與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入書,同是一個道理。后來何紹基在觀山人墓志附記中也作了這樣的紀實:山人“所歷名山,攀援幽險,餓則摘草木實食之,夜間投宿,必研墨盈盤,縱筆作徑尺大字,以消胸中奇氣”。“我騰天上將如何”和“我書意造本無法”表明了鄧石如的志好和他的藝術追求。
“一日之跡”印
唐人李思訓畫嘉陵山水一日而蹴,傳為美談。鄧石如平生也有一日而成四體千字文獲金500兩的故事。他的“一日之跡”印說的正是這件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38歲的鄧石如離開梅家后,一日來到安徽歙縣賣字,正趕上張惠言漫步街頭,他見鄧之書法驚嘆不已。此時張正教授于編修金榜家,乃歸告金榜:“今日得見上蔡真跡。”金榜驚問,張便告之街頭所見書人之情,于是兩人冒雨到一座荒寺中找到了鄧石如,遂邀至家。這段時間,金榜家正在修建家廟,匾額楹聯,皆為自己精心所書,見鄧石如書法,自感不如,于是命石工將刻好的石楹聯放倒,磨去原字,請鄧石如重新書寫,從此金榜從鄧學習篆書,張惠言從鄧受篆法。在金榜家一年多時間,金又將鄧石如推薦給當時的戶部尚書曹文植。曹見其書,大為歡喜,特請鄧石如作四體千字橫卷,字大徑寸,一日而成。文植嘆絕,具金500兩給鄧石如做壽禮。后來鄧石如便刻了這方“一日之跡”印。此印為朱文,字法圓勁,風神流轉,是鄧石如“印從書入,書從印出”的代表。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印“春江社”印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印圓轉而渾厚,舒展自如,毫無雕琢之氣,被稱作是鄧石如印章的代表作。有趣的是,此印乃“爐上烘出來”的。原來鄧石如在刻這方印之前,偶然地將印石放在火爐上戲耍,忽然出現了一幅圖畫,才引起創作沖動的。他在邊款上刻了這個經過:“一頑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樓無事,秋多淑懷,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烘爐,頃之,取出幻如赤壁之圖,恍如見蘇髯先生泛于蒼茫煙水間。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蘭泉居士吾友也,節《赤壁賦》八字篆于石贈之,鄧琰又記?!笔^經過火燒,出現裂紋圖畫,這是自然現象。把它看作“赤壁之圖”,并且好像看見蘇東坡夜游赤壁的景象,則完全是一種想象。正由于他融景狀物,所以刻了《赤壁賦》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句子,這八個字在安排上婉轉流動,有疏有密,有斷有續,饒有意趣。
“春江社”印章,字體流暢,韻味婀娜,好似人們重見了江南春水東流的景象,聽到江水潺潺的聲音,與他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印疏密得當,備極“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章法。
“胸有方心身無媚骨”印
此印乃鄧石如性格的自我寫照。鄧石如是一位很有骨氣的人。據稱他在48歲那年又來到離別4年的曹文植處。上次是受人薦來,專為戶部尚書作四體千字文書。而此次卻是文植入北京城,為純廟八旬圣節,強邀鄧石如同往。鄧最后同意入京,但不愿同道,仍“獨戴草笠,韌芒鞋,策驢”,后三日而行。行至山東開山,與曹文植相遇。時巡撫以下官吏正在歡迎曹文植。鄧石如策驢過轅門,守門者不讓過。文植坐在堂上遙見鄧石如,出門請入,讓之上座向眾官吏介紹:“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敝T公大驚,為具車以從,鄧石如堅辭不肯同行。文植遂率領眾官吏送鄧至轅門上驢北去。抵京城后,工于書法的相國劉石庵,精鑒賞的大臣陸錫熊,見鄧石如書法大驚:“千數百年無此作矣?!毕嗬^踵門求識面,不久劉石庵失勢,陸錫熊暴卒,翁方綱當了宰相。因鄧石如不上門拜訪他,便不遺余力排斥鄧,誣以“無書卷氣”等誹言。鄧石如毅然離京,復由曹文植推薦至湖廣總督畢沅處做幕友。畢沅器重鄧石如之高尚,然幕中名士如孫星衍、洪亮吉等,氣勢凌人,不可一世,鄧石如屢遭歧視,憤然而離去。畢沅挽留不住,臨行贈鐵硯一方?!靶赜蟹叫纳頍o媚骨”道出了鄧石如的胸襟和意氣。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印及邊款
一日之跡
聊浮游以逍遙
此印實乃石戶農家本性的表露。據《懷寧縣志》載:鄧石如氣剛力健,能伏百人??统曛校幸蝗沼文成?,宿山僧舍,有群匪聚居僧舍,僧不能制,偶夜半僧應門緩,匪怒捶僧,石如聞聲而起救僧,一匪前斗石如,拳至輒踣,眾匪齊進,連踣數十人,遂大駭竄去。此事發生在山人50歲左右,后石如每飲酒興酣時,必述及此事,以自豪也。此印是以“石戶之農”自況,表其農家樸實、忠厚、耿介、灑脫的個性和見義勇為、不畏強暴的為人本色。
筆歌墨舞
“筆歌墨舞”印邊款
休輕追七步
須重惜三馀
事無盤錯
學有淵原
上一篇:閑章趣談·鄧散木
下一篇:翰墨趣談·邯鄲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