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鶴齡
曾鶴齡,字延年,一字延之,號松坡,一號叟,江西泰和人。父名伯高,母胡氏。鶴齡出生時,其母夢有星落于臥內,一說其母夢有丹頂鶴翔于空中,遂名鶴齡。鶴齡少具異秉,與其兄椿齡習學于家,稍長即精通《書經》,與兄同領永樂三年(1405)鄉薦。椿齡永樂四年(1406)中進士。鶴齡本當與兄同往應考,而家有父母俱年長,需人照料,遂放棄應考機會,在家侍養雙親。不久,其兄病故,鶴齡又承擔起扶養遺孤的責任,其孝悌之名聞于遠近。為維持家計,鶴齡又開館教授生徒,累年所積學館收入,都用于營建家業。數年之后,家產初具規模,子女也都長大成人,心中沒有了后顧之憂,其時父已病逝, 僅有老母在堂, 遂北上應試。時為永樂十九年(1421),曾鶴齡已39歲,自領鄉薦之年起,已過16載。北上取道浙江,所乘船中正好有數人同赴京城應考,幾人時而聚于一處,高談闊論,惟獨曾鶴齡一人坐在一邊,默無言語。數士子想考一考曾鶴齡的功底,舉出書中的疑難問題請他回答,他謙遜地推說不知,數人見他不過如此,便一齊嘲笑道: “此凡夫也,能夠預薦應考不過是偶然的僥幸!”隨即一齊起哄,叫他“曾偶然”,還不時投來鄙夷的目光。對此,曾鶴齡并不在意,一路無話,來至京城。及會考3場畢,閱卷時,其質樸典雅的文風打動了本科典試官、大學士楊士奇,置為前茅。1月之后的殿試,曾鶴齡發揮更佳,被擢為狀元。可笑的是,當日舟中同行的幾個舉子統統名落孫山。曾鶴齡回思舟中之事,不覺失笑,不妨也將他們戲弄一番,以抒快意,隨即揮毫題詩二句,分別寄給那幾個人: “世間固有偶然事,豈意偶然又偶然。”再說那幾個舉子聞知狀元就是同行的“曾偶然”,即感到大大的意外和尷尬,及收到曾鶴齡的贈詩,更羞得無地自容。曾鶴齡及第后,除官翰林院修撰; 宣德元年(1426)奉命祭祀南岳及舜陵,預修《太宗實錄》; 宣德五年(1430)為庚戍科會試同考官,同年秩滿升翰林院侍讀。因老母年事已高,心終未安,宣德六年(1431)乞歸家省母得準,未至家而母已病逝,此后3年,服闕在籍。正統初復職,預修《宣宗實錄》,3年(1438)書成,升侍講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尋又授奉訓大夫。正統三年秋主考順天府鄉試,第一場考試的當天晚間,試場突發火災,大火燒掉了不少已呈交的試卷。有關部門官員因懼怕獲罪,未敢呈請改試,打算大事化小,修葺一下場屋即進行第二場、第三場考試。曾鶴齡對這種膽小怕事、不負責任的做法非常不滿,身為主考,必須對科試的公正和士子的前程負責,毅然決定第一場考試作廢,待修葺完畢,重考第一場。有關官員無法,只得將兩種擬議一并上達。結果,曾鶴齡的方案得到正統皇帝的首肯,眾人方始嘆服。時曾鶴齡年近60歲,身體漸衰。一夕課其子讀書,不覺已到深夜,次日早朝尚與同官談笑自若,歸家忽暴病,不及半日而身亡,時為正統六年(1441),曾鶴齡年59歲。曾鶴齡一生優游翰林20年,文章之美,中外稱之。詩以五言見長,近人陳田謂“慤質有味”,《四庫總目》謂其詩多牽率之作,而文章則說理明暢,條理有法,“大抵規
歐陽,頗近王直《抑菴集》”。作品有《松坡集》、《
叟集》,后人合刻為《松
集》28卷。
上一篇:曾彥
下一篇:李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