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者,可置以為政
1.行之無私,則足以容眾矣
“欲為天下,必重其國家;欲為其國者,必重其民;欲為民者,必重其力。”(《權修》,第16頁)民力是多方面的,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民力,民力主要是德力、體力、智力與能力。而德的要求主要是公,“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于時而察于用”(《牧民》,第3頁)?!靶兄疅o私,則足以容眾矣。”(《小匡》,第193頁)無私而有才的人,可以使之為政,無私才能公正,公正才能容眾,容眾方可形成力量。
古人把無私作為選拔官員的首要條件是很有道理的。管子說:“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奸而害公正也,所雍蔽失正危亡也。故法度行則國治,私意行則國亂……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則是利奸邪而長暴亂也;行私惠而賞無功,則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則是使民輕上而易為非也?!保ā睹鞣ń狻?,第531頁)“大臣私之,而非以奉其主也……百官雖具,非以任國也,此謂之國無人?!保ā睹鞣ń狻?,第535頁)
如何做到公正無私,“明分職而課功勞,有功者賞,亂治者誅,誅賞之所加,各得其宜”, “合于法則行,不合于法則止;功當其言則賞,不充其言則誅。故言智能者,必見功而后舉之;言惡敗者,必有過而后廢之”(《明法解》,第536頁)。“毋以私好惡而害公,察民所惡,自以為戒”(《桓公問》,第452頁)。去私而立公,好民之所好,利民之所利。我們要像天地日月一樣,公正無私。“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復;地公平而無私,故大小莫不戴;無棄之言,公平而無私,故賢不肖莫不用,故無棄之言者。”(《形勢解》,第493頁)那些假公濟私,弄權謀私,貪天公為己有,也就是“行公道以為私惠,進則相推于君,退則相譽于民,各便其身,而忘社稷(國家),以廣其居,聚徒威(成)群,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亂國之道也,故國之危也”。這些人“交人則以為己賜,舉人則以為己勞,仕人則與分其祿(賣官)……用不稱其人,家富于其列,其祿甚寡而資財甚多者,圣王之禁也”(《法禁》,第130頁)。
2.授有德,則國安
“授有德,則國安?!保ā赌撩瘛罚?頁)國之良才,公正無私是基本條件,此外還要有能、有智、有謀、有勇,“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君臣上》,第256頁)。人君所以尊安者,賢佐也。佐賢則君尊、國安、民治,無佐則君卑、國危、民亂,故曰:“備長存(在)乎任賢?!保ā栋娣ā?,第522頁)從長遠戰略看,在于用賢,鄭子產也指出:“德者,國之基也?!薄熬羰谟械拢瑒t大臣興義;祿授有功,則士輕死節。上帥士以人之所戴,則上下和;授事以能,則人上功;審刑當罪,則人不易訟?!保ā秵枴?,第231頁)
每個時代,人才雖多,但必須善于識才、舉才、育才、用才。齊桓公提出“三選”人才,要求從基層選拔人才?!坝谧又l,有居處為義好學、聰明、質仁、慈孝于父母,長悌聞于鄉里者,有則以告。有而不告,謂之蔽賢……有司已于事而竣,公又問:于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告,謂之蔽賢……鄉長退而修德進賢?;腹H見之,遂使役之官,公令官長期而書伐以告(書面報告功勞),且令選官之賢者而復之……退而察問其鄉里,以觀其所能,而無大過,登以為上卿之佐,名之曰‘三選’……是故匹夫有善,故可得而舉也?!保ā缎】铩?,第194頁)
管子指出:“人主之張官置吏也,非徒尊其身厚奉之而已也,使之奉主之法,行主之令,以治百姓而誅盜賊也?!倍疫€要“匡君之過,救主之失,明禮義以道(導)其主,主無邪僻之行,蔽欺之患”。“明主之擇賢人也,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試于軍而有功者則舉之,試于官而事治者則用之?!保ā睹鞣ń狻罚?35~536頁)
用人以德才為主,必須看能否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管子主張:“不貴其人博學也,欲其人之和同以聽令也。”(《法禁》,第130頁)《泰誓》曰:“紂有臣億萬人,亦有億萬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紂王有億萬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法禁》,第130頁)不僅要起用本地本國人才,也要引進外地外國人才。管仲提出:“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游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國語·齊語》)
3.“三審”“四慎”的用人原則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故國有德義而未明于朝者(沒有成績),則不可以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授以重祿;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簿而位尊者謂之失,寧可過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過于君子,其為怨淺;失于小人,其為禍深。是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而處尊位者,則良臣不進;有功力未見于國而有重祿者,則勞臣不勸;有臨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則材臣不用。三本者審,則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審,則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小人作威)。”(《立政》,第25至26頁)
所謂三審,一是根據德才實績選用人才,德不顯而績不著的不能貿然升用;二是德才與職位相當,量德才而授合適職位;三是用人不當,奸邪繁生,賢人去而奸人進,損害事業與民眾利益。
“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務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此四務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眾,國之危也;大臣不同和,國之危也;兵主不足畏(沒有威信),國之危也;民不懷其產(不重視生產),國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則操國得眾;見賢能讓,則大臣和同;罰不避親貴,則威行于鄰敵;好本事(農業),務地利,重(慎重)賦斂,則民懷其產?!保ā读⒄罚?6頁)
用人問題,涉及國家安危治亂,歷代統治者都慎重對待,因為“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則不亂”(《乘馬》,第39頁), “凡上賢不過等,使能不兼官”(《立政》,第27頁)。推薦人才不越級,用人盡量不兼職。
管子還提出如何識才的問題,“人情不二(人的本性沒有什么不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則民可得而官也”(《權修》,第17頁)。
4.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
管子相信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大量人才,他說:“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保ā赌撩瘛罚?頁)他說:“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親人而不固,殆;同謀而離,殆;幾(機)而不密,殆。賢人不至謂之蔽,忠臣不用謂之塞。”(《法法》,第142頁)他號召各級官吏向上級推薦人才,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政績之一,同時向外廣泛招納人才,不怕人多,只怕人才不來。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形勢解》,第493頁)“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無擇也。故欲來民者,先起其利……蒞民如父母,民親愛之;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重言吾親民,而民親矣……天之裁(材)大,故能兼復萬物;地之裁大,而能兼戴萬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眾人得比焉(信賴)?!保ā缎蝿荨?,第491至492頁)用人應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伺上》,第493頁)。
上一篇:慎乃出令,令出惟行,與其殺無辜,寧失不經的行政法制原則
下一篇:晏子與《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