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經營西域的戰爭(公元7~15年)
公元73年至152年,東漢王朝為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諸國控制權,恢復對西域統治史稱“三通三絕”的作戰。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竇固擊敗伊吾匈奴軍,置宜禾都尉,同時派班超聯絡各國。班超在鄯善(今新疆若羌東)、于闐(今新疆和田南)殺匈奴使,又推翻龜茲(今新疆庫車東)所立疏勒(今新疆喀什)國王,爭取三國歸服。十七年,竇固在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匈奴及車師軍,迫降車師前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及后部(今新疆吉木薩爾南)。除龜茲外,各國均歸漢。東漢重置西域都護(駐焉耆,今新疆輪臺東北)和戊(駐金滿城,今新疆奇臺西北)、已(駐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兩校尉,此即“一通”。建初元年(公元76年),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攻殺都護陳睦,匈奴、車師圍攻兩校尉。漢軍來援,于交河殲匈奴和車師軍共6,800余人,匈奴退走,車師復降,東漢卻撤都護,放棄西域,此為“一絕”。
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等國兵擊降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后又率漢援軍平定疏勒叛亂;章和元年(公元87年)率于闐等國兵攻降莎車,擊退龜茲所遣溫宿(今新疆烏什)等援軍5萬。永元二年(公元90年)再擊退大月氏(今阿富汗昆都士一帶)7萬軍的進攻。此時,北匈奴主力亦被殲,龜茲、溫宿等國歸降。三年(公元91年),東漢任班超為西域都護。此即“二通”。永和六年(公元94年),班超率龜茲等8國兵擊降焉耆、尉犁(今新疆焉耆西南)、危須(今新疆焉耆東北),西域55國全部歸漢。任尚接任都護后,延平元年(106年),各國均叛,圍它乾城。漢援軍到達后雖擊退各國叛軍,但動亂并未停息。永初元年(107年),東漢又撤都護,棄西域,此為“二絕”。
元初六年(119年),漢派索班率軍屯伊吾,次年為匈奴攻殺。建光二年(122年),班勇任西域長史,率軍駐柳中。鄯善、龜茲、姑墨、溫宿、車師前部等相繼歸服。班勇率漢軍及鄯善等國兵擊破車師后部,殲8,000余人及匈奴使者。永建元年(126年)又率各國兵擊退匈奴呼衍王部,收降2萬余人。西域各國大部歸漢,此即“三通”。元嘉元年(151年)匈奴殘部攻占伊吾,次年(152年)于闐攻殺西域長史王敬。東漢政權此時已窮于應付內亂,沒能再派長史。此為“三絕”。
弩
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弩在使用時,可將發射分解為張弦裝箭和瞄準放箭兩個動作,因而比弓具有命中精度高和射程遠的優點。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有瞄準與發射雙重功用,由望山(瞄準器)、懸刀(扳機)、鉤心、牙、鍵等機件組成,材質多為銅質。
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原始木弩的發明時間應在商周時期。到春秋晚期,弩在實戰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孫子兵法》中,已經提到“矢弩”的作用。春秋時期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射程較小,“殺人百步之外”(《孫臏兵法》)。至戰國晚期,出現了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增大了箭矢的射程。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于東漢,至三國時期,經諸葛亮改制的連弩,“一弩十矢俱發”(《三國志》),大大提高了發射效率。
東漢時期,為增大弩的射程和威力,床弩出現于戰場。床弩是將一張或數張弓安裝于床架上,以多人絞動輪軸張弦裝箭,其戰斗威力遠遠超過單兵使用的弩。宋朝官方修編的《武經總要》記載了多種多弓床弩,如“三弓弩”、“八牛弩”等。小型床弩需用5~7人張弦,大型床弩甚至需用百人或畜力張弦,能發射以鐵葉為羽的大型標槍,其槍鏃巨大如斧,最大射程可達1,500米,破壞力驚人。床弩還可以在弦上裝兜,置箭數十支,同時射出。南北朝以后,由于床弩結構笨重,不便騎兵機動使用,逐漸衰落。明朝以后,火器發展迅速,床弩基本被火器取代。
蹶張弩(復制品)
三弓床弩(模型)
上一篇:《《中國戰爭史地圖集》編委會》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元末農民起義(151~16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