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朱耷
《朱耷》:朱耷 明天啟六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626-1705),俗姓朱,名耷,字雪個,故明石城府王孫。國變后,遁入奉新山中為僧,稱個山,又作山驢,嘗持《八大人覺經》,因號八大山人。襟懷浩落,慷慨嘯歌,書法有晉唐風格,畫以簡略勝精密者。尤妙絕山水、花鳥、竹石,筆情縱恣,不泥成法,而蒼勁渾樸,然無俗韻。喜飲,貧士及市人屠沽,邀之飲,輒往。醉后,墨沉淋漓,不自愛惜。貴顯人欲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一日,忽發狂疾,或大笑,或痛哭,裂其浮屠服,焚之,獨身佯狂市肆問,履穿踵決,拂袖蹁躚,市中兒隨觀嘩笑,人莫識也。常題書畫款,八大山人四字,必連綴,類哭之笑之字意,亦有在焉。
《朱耷》:主要閑章:八大山人 禊堂 黃竹園 畫渚 驢屋人屋 八還 篇軒
八大山人
關于“八大山人”此號的來歷,文獻記載有二:一、陳鼎《八大山人傳》云:“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于我也。”二、張庚《國朝畫徵錄》云:“山人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因以自號。”八大山人題《八大人覺經》在康熙三十一年,八大時年6 7歲。郭若愚在《八大山人世系考》一文中對此跋文斷句如下:“經者徑也,何處現此《八大人覺經》。山人陶八,八遇之已。壬申五月之廿七日,八大山人題。”并說:“在這題句中山人自稱‘陶八’;陶是朱字的隱語,即自稱‘朱八’,其義便是朱氏第八個兒子,即‘老八’……八大山人看到《八大人覺經》,這里存在一個‘八’字;又想到自己排行第八,又是一個八字,他覺得十分巧合,欣然題字,最后署名八大山人。我這里見到的八大山人在《八大人覺經》后的題字,卻是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他是這樣的思想活動的。”朱耷用八大山人的號自然要早于康熙三十一年,因為他曾八遇《八大人覺經》,就不可能只題這么一次,筆者以為他取這個號即如陳鼎所說,又與《八大人覺經》有密切的關系。至于他獨特的簽名,寓意哭笑二字,則是人們由他的身世、藝術而引發的想象罷了。(顧志跋《南昌縣志》云:“按山人隱進賢燈社,有故家子示以趙子昂所書《八大人覺經》,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號,世乃謂山人隱哭笑二字,非也。”)
禊堂
即修禊之堂、水邊之堂、蘭亭禊帖之堂。八大好寫《臨河敘》,其意在向往魏晉人的“林下之風”。
黃竹園
《穆子傳·五》載:“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有《哀民詩》云:“我徂黃竹。”即宿于黃竹。八大以黃竹名園,并以之為號,意在寄托“憂國、思君、哀民、憐己”之情。
畫渚
《詩·小雅》云:“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渚:四面臨水。八大刻用此印,意在將身心寄托于書畫,以期達到魚潛在淵的自由境界。
驢屋人屋
此禪理之印語。《禪宗集成》載:“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種,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人身如屋,驢住為驢屋,人住為人屋。”意即屋為形式,本質是屋中之人,以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達到“舍驢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境界。
八還
“八還”其意有三:一指《楞嚴經》“八還辨見”,指世間諸變化相,各有其因,凡八處,稱為“八還”。二指陳鼎注:“八還”為“八極”,即四方四隅,“還”取《老子》“其事好還”之意。王弼注:“有道者多欲還反無為。”老子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還。”三指還大明江山。亦不脫亡國之思。篇軒
曹植《篇》云:“
游橫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八大山人以此為軒名,表達了其王孫情節及壯志難酬,而只能以書畫寄托胸臆的苦悶心境。
八大山人
禊堂
黃竹園
畫渚
驢屋人屋
八還
篇軒
上一篇:楹聯趣談·朱德
下一篇:翰墨趣談·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