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少時學文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屢試不第,54歲以歲貢生薦試吏部,仕翰林院待詔。文徵明是一位詩、書、畫均有獨特成就的藝術家,在繪畫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 “吳門四家”; 在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占據明中期書壇主導地位,號稱 “吳門三家”。各式書體無一不精,尤其以行書、楷書為人所稱道。因享高壽,其藝術生涯達60年以上,至晚年神明不衰,筆墨猶勤。嘗自日:“余年八十有七矣,而背未鮐,發未黃,燈下猶能為繩頭書,作畫猶能為徑丈勢。殊不自覺其為老。”這在中國書法家中是極為少見的。至90歲,仍大書題宋高宗賜岳飛手敕《滿江紅》詞以贈張鳳翼。為御史嚴杰之母書就墓志時,擲筆而逝,翛然若蛻者。刻有《停云館帖》,著有《莆田集》。
年近九旬仍書扇
扇面是文徵明書畫藝術的重要載體。當代著名篆刻家、書法評論家童衍方十分推崇文徵明的書法藝術,他曾撰文介紹他收藏的一幀文徵明行草扇面,評其為 “清超靜穆,渾然天成”。
這幀扇面為泥金箋,書五言雜題二首:“稍稍涼思集,依依炎景流。西風吹木葉,秋色滿蘋洲。伊人何所懷,掇棹自夷猶。青山在蓬底,白云宿船頭。滄波渺然去,仰見天漢浮。飛塵暗歧路,回首正悠悠。”“寒流嚙山足,嵌空似凌跨。蒼藤蔽深竇,細路通隙罅。幽人已神馳,意行自閑雅。徘徊出木末,復在絕壁下。大江渺無津,萬頃自天瀉。中有娥眉青,白云共容冶。何當凌絕頂,涵景有虛榭。”款曰:“右雜題二首,戊午秋日書,徵明。”鈐白文印“文徵明印”,朱文印“停云”。全扇共140字,貴能小中見大,一氣呵成。用筆細勁靈動,鋒穎顯露。結體遒麗從容,于醇古雅逸中寓灑脫之姿。作小行草,筆勢難以舒展,機神難以流貫,此扇卻收放得宜,逸趣橫生。其“景、自、棹、人”等字起筆的展勢,“涼思”、“滄波”、“二首”等字的上下映帶及各字的筆意顧盼,穿插爭讓,均使此扇虛實分明,氣脈相通。
此扇書于文徵明89歲時,從老筆紛披、神采奕奕的字跡上,仍見作者精力旺健,氣酣勢足。
細沈粗文 愈晚愈工
文徵明一生窮究畫理,用力實踐,聲譽卓著。從他的繪畫扇面看,他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無一不工。他的山水扇面,大多描寫江南景物。晚年作品具有粗細兩種風格,愈晚愈工。
畫史上所謂“細沈粗文”之論,指文徵明的老師沈周與文徵明本人相對而言繪畫風格的可貴之處: 沈周的畫多縱逸,故以細筆為重; 文徵明的畫多工細,故以粗放為貴。沈周的時代,人們所看到的多為“浙派”的粗放畫風,盡管沈周的畫品比“浙派” 已經細致了許多,但從“慢工出細活”的商品規律出發,買家自然要求他能畫得更細致一點。因此,文徵明接替沈周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后,“吳派”所流行的正是工細嚴密的畫風。這樣的作品當然是十分適合買家的要求的。不過,“粗文”的難覓,也正道出了文徵明山水畫 “細” 的特征。
從文徵明粗疏的水墨山水扇面看,雖然參入了吳鎮的法度,卻是不二的文徵明風格,它和文徵明慣畫的細致水墨山水,有著一人兩制般的審美共通性。而細致的水墨山水,又是文徵明青綠山水的基礎,其樹石造型乃至筆墨的運用,都極為一致。
《花卉》扇面 文徵明
《滄浪濯足》扇面 文徵明
《江上弄笛》扇面 文徵明
上一篇:印章趣談·文彭
下一篇:楹聯趣談·方爾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