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人物故事小傳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又稱札牙篤皇帝,武宗次子,明宗弟,母文獻昭圣皇后,唐兀氏。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生,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卒,終年28歲。
英宗時,圖帖睦爾曾被流放至海南瓊州,泰定帝即位后召還京,晉封懷王,出居建康,江陵等地。泰定帝死后,留守大都的簽樞密院事燕帖木兒謀立武宗長子周王和世㻋為帝,后以路遠改立圖帖睦爾,即文宗,改元天歷。是年(公元1328年)九月,上都的貴族擁立泰定帝幼子為帝,建號天順,并起兵攻入居庸關。文宗派燕帖木兒出戰,大敗對手,使明宗在漠北即位。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八月,文宗和燕帖木兒在宴會上毒死明宗,文宗遂復位。
文宗在位期間,兩次派兵征討四川、云南的蒙古貴族叛亂。燕帖木兒以擁立之功,擅權攬政,荒淫無度,成為文宗時的肘腋之患。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死前自悔謀害兄長之事,吐露真情,遺詔立明宗之子以自贖。死后葬起輦谷、封謚曰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正史]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諱圖帖睦爾,武宗之次子,明宗之弟也。母曰文獻昭圣皇后,唐兀氏。大德三年,武宗總兵北邊,帝以八年春正月癸亥生。
十一年,武宗入繼大統①。至大四年,武宗崩,傳位于弟仁宗。延佑三年,丞相鐵木迭兒等議立英宗為皇太子,明宗以武宗長子,乃出之,居于朔漠。及英宗即位,鐵木迭兒復為丞相,懷私固寵,構釁②骨肉,諸王大臣,莫不自危。至治元年五月,中政使咬住告脫歡察兒等交通③親王,于是出帝居于海南。三年六月,英宗在上都,謂丞相拜住曰:“朕兄弟實相友愛,曩④以小人譖訴,俾居遠方,當亟召還,明正小人離間之罪。”未幾,鐵失、也先鐵木兒等為逆,而晉王遂立為皇帝,改元泰定。召帝于海南之瓊州,還至潭州,復命止之。居數月,乃還京師。十月,封懷王,賜黃金印。二年正月,又命出居于建康,以殊祥院使也先捏掌其衛士。
初,晉王既為皇帝,以內史倒剌沙為中書平章政事,遂為丞相,狡愎自用,災異數見,而帝兄弟播越南北,人心思之。
致和元年春,大駕出畋⑤柳林,以疾還宮。諸王滿禿、阿馬剌臺、太常禮儀使哈海,宗正扎魯忽赤闊闊出等,與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謀曰:“今主上之疾日臻,將往上都。如有不諱,吾黨扈從者執諸王、大臣殺之。居大都者,即縛大都省、臺官,宣言太子己至,正位宸極,傳檄守御諸關,則大事濟矣。”
三月,大駕至上都,滿禿、闊闊出等扈從。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居守,燕鐵木兒亦留大都。時也先捏私至上都,與倒剌沙等圖弗利于帝,乃遣宗正扎魯忽赤雍古臺遷帝居江陵。
七月庚午,泰定皇帝崩于上都。倒剌沙及梁王王禪、遼王脫脫,因結黨害政,人皆不平。時燕鐵木兒實掌大都樞密符印,謀于西安王阿剌芯納失里,陰結勇士,以圖舉義。
八月甲午,黎明,百官集興圣宮,燕鐵木兒率阿剌鐵木兒、孛倫赤等十七人,兵皆露刃,號於眾曰:“武宗皇帝有圣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正統當歸之。今爾一二臣,敢紊邦紀!有不順者斬。”乃手縛平章政事烏伯都剌、伯顏察兒;分命勇士執中書左丞相朵朵,參知政事王世熙,參議中書省事脫脫、吳秉道,侍御史鐵木哥、丘世杰,治書侍御史脫歡,太子詹事丞王桓等,皆下之獄。燕鐵木兒與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共守內廷,籍府庫,錄符印,召百官入內聽命。即遣前河南行省參知政事明里董阿、前宣政使答里麻失里,馳驛迎帝於江陵,密以意諭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顏,令簡兵以備扈從。(略)庚戌,帝至汴梁,伯顏等扈從北行。以前翰林學士承旨阿不海牙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發平灤民塹遷民鎮,以御遼東軍。辛亥,以燕鐵木兒知樞密院事,亦列赤為御史中丞。壬子,阿速衛指揮使脫脫木兒帥其軍自上都來歸,即命守古北口。癸丑,鑄樞密分院印。是日,上都諸王及用事臣,以兵分道犯京畿,留遼王脫脫、諸王孛羅帖木兒、太師朵帶、左丞相倒剌沙、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脫居守。甲寅,剌馬黑巴等至陜西,皆見殺。乙卯,脫脫木兒及上都諸王失剌、平章政事乃馬臺、詹事欽察戰于宜興,斬欽察于陣,禽乃馬臺送京師,戮之,失剌敗走。丙辰,燕鐵木兒奉法駕⑥郊迎。丁巳,帝至京師,入居大內,貴赤衛指揮使脫迭出自上都,率其軍來歸,命守古北口。戊午,以速速為中書平章政事,前御史中丞曹立為中書右丞,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張友諒為中書參知政事,河南行省左丞相伯顏為御史大夫,中書右丞趙世延為御史中丞。已未,以河南萬戶也速臺兒同知樞密院事。罷回回掌教哈的所。上都梁王王禪、右丞相塔失鐵木兒、太尉不花、平章政事買閭、御史大夫紐澤等,兵次榆林。升宜興縣為州。隆鎮衛指揮使黑漢謀附上都,坐棄市⑦,籍其家。
(九月)丁卯,燕鐵木兒率諸王、大臣,伏闕請早正大位,以安天下,帝固辭曰:“大兄在朔方,朕敢紊天序⑧乎!”燕鐵木兒曰:“人心向背之機,間不容發,一或失之,噬臍無及⑨。”帝曰:“必不得已,必明著朕意以示天下而后可。”賜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鎮南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不花、宣靖王買奴等,金各五十兩、銀各五百兩、幣各三十匹。遣撒敦拒遼東兵于薊州東流沙河,元帥阿兀剌守居庸關。上都軍攻碑樓口,指揮使也速臺兒御之,不克。戊辰,大司農明里董阿、大都留守闊闊臺,并為中書平章政事。募勇士從軍。遣使分行河間、保定、真定及河南等路括民馬。徵鄢陵縣河西軍赴闕。命襄陽萬戶楊克忠、鄧州萬戶孫節,以兵守武關。命海道萬戶府來年運米三百一十萬石。造金符八十。己巳,鑄御寶⑩成。立行樞密院于汴梁,以同知樞密院事也速臺兒知行樞密院事,將兵行視太行諸關,西擊河中、潼關軍,以摺疊弩分給守關軍士。上都諸王忽剌臺等引兵犯崞州。庚午,命有司和市粟豆十六萬五千石,分給居庸等關軍馬。遣軍民守歸、峽諸隘。辛未,常服謁太廟。云南孟定路土官來貢方物。烏伯都剌、鐵木哥棄市,朵朵、王士熙、伯顏察兒、脫歡等各流于遠州,并籍其家。同知樞密院事脫脫木兒與遼東禿滿迭兒戰于薊州兩家店。壬申,帝即位于大明殿,受諸王,百官朝賀,大赦,詔曰:(略)
八月乙酉朔,明宗次于王忽察都。丙戌,帝入見,明宗宴帝及諸王、大臣于行殿。庚寅,明宗崩,帝入臨哭盡哀。燕鐵木兒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寶授于帝,遂還。壬辰,次孛羅察罕,以伯顏為中書左丞相,依前太保;欽察臺、阿兒思蘭海牙、趙世延并中書平章政事;甘肅行省平章朵兒只為中書右丞;中書參議阿榮、太子詹事丞趙世安并中書參知政事;前右丞相塔失鐵木兒、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補化及上都留守鐵木兒脫并為御史大夫。癸巳,帝至上都。乙未,賜護守大行皇帝山陵官、御史大夫孛羅等鈔有差。焚四川偽造鹽、茶引(11)。丙申,監察御史徐奭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神器不可一時而曠。先皇帝奄棄臣庶已逾數日,伏望圣上早正宸極,以安億兆之心,實宗社無疆之福。”流諸王忽剌出于海南。丁酉,命阿榮、趙世安提調通政院事,一切驛事皆關白然后給遣。戊戌,四川囊加臺以指斥乘輿,坐大不道棄市。己亥,帝復即位于上都大安閣。大赦天下。
八月辛丑,諸王阿兒加失里獻斡羅思三十人、漸丁百三人。賑大都寶坻縣饑民以京畿運司糧萬石。癸卯,吳王木喃子及諸王答都河海、鎖南管卜、帖木兒赤、帖木迭兒等來朝。賜護守上都官殿衛卒二千二百二十九人,人鈔二十五錠。乙巳,天鼓鳴于東北。丙午,遣官祭社稷。丁未,有事于太廟。海道漕運糧六十九萬余石至京師。己酉,隴西地震。帝崩,壽二十有九,在位五年。癸丑,靈駕發引,葬起輦谷,從諸帝陵。元統二年正月己酉,太師右丞相伯顏率文武百官等議,上尊謚曰圣明元孝皇帝,廟號文宗,國言謚號曰札牙篤皇帝,請謚于南郊。三月己酉,祔于太廟。后至元六年六月,以帝謀為不軌,使明宗飲恨而崩,詔除其廟主。放燕帖古思於高麗,未至,月闊察兒害之于中道。
《元史·文宗本紀》
〔注釋〕
①大統:帝位。②構釁:制造矛盾。③交通:聯絡勾結。④曩:以往。⑤出畋:外出打獵。⑥法駕:儀仗。⑦坐棄市:犯殺頭之罪。⑧天序:國家秩序。⑨噬臍無及:后悔不及。⑩御寶:皇帝即璽。(11)鹽、茶引:制造或銷售鹽茶的執照。
〔相關史料〕
癸卯,行在遣使立帝為皇太子。己未,皇太子遣翰林學士承旨阿璘帖木兒覲①於行在。乙亥,行在敕大都省臣鑄皇太子寶。時求故太子寶,不知所在,乃命更鑄之。丁丑,皇太子發京師,北迎行在②。
六月丁亥,行在次坤都也不剌,遣近侍別不花至京師。庚戊,皇太子次於上都之六十[里]店。辛亥,行在次哈兒哈納禿。詔諭中書省臣:“凡國家錢谷、銓選諸大政事,先肇皇太子,然后以聞。”
八月乙酉,行在次於王忽察都。丙戌,皇太子入見。是日,行在宴皇太子及諸王大臣於行殿。庚寅,帝暴崩於行在。皇太子入臨,哭盡哀。燕帖木兒以行在皇后之命,奉皇帝寶授於皇太子。
胡粹中曰:“聞之故老言,燕帖木兒奉上璽綬,明宗從官有不為之禮者,燕帖木兒且怒且懼。既而帝暴崩。燕帖木兒聞哭聲,即奔入帳中,取寶璽,扶文宗上馬南馳。本史乃言皇太子入哭盡哀,燕帖木兒以皇后命,奉皇帝寶授於太子,其說不合。豈當時忌諱,有不敢明言者歟?
癸巳,皇太子至上都。己亥,皇太子復即位于上都,大赦天下。以伯顏為左丞相,欽察臺、阿兒思蘭海牙、趙世延并為平章政事,朵兒[只]為右丞,阿榮、趙世安并參知政事,塔失鐵木兒知樞密院,鐵木兒補化、鐵木兒脫并御史大夫。
九月丁巳,帝還大都。十月丙申,上大行皇帝尊謚,廟號明宗。
至順元年(庚午,公元1330年)三月,封皇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燕王。
四月,皇后弘吉剌氏殺明宗后八不沙。
五月,廢明宗子妥歡帖睦爾。時帝將立其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乃以妥歡帖睦爾乳母夫言,明宗在日,素謂太子非其子,黜之江南,驛召翰林學士阿璘帖木兒、奎(文)[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實書其事於《脫卜赤顏》。又召虞集使書詔,布告中外。
十二月,立燕王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
二年(辛未,公元1331年)正月,皇太子阿剌忒納答剌卒。
八月,詔(太)[皇]子古(剌)[納]答(納)[剌]出居燕帖木兒家。
十一月,詔養燕貼木兒之子塔剌海為子。
三年(壬申,公元1332年)八月,帝崩於上都,廟號文宗。
《元史紀事本末·三帝之立》
[注釋]
①覲:接見。②行在:皇帝所在之處。
上一篇:《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