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學·富國學的研究狀況
我國學術界開始研究富國學至今不過十幾年的時間。雖然從陳煥章1911年在美國用英文在美國出版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第一部專著《孔子及儒家經濟學說》以來,中國經濟思想史這門學科的發展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但在長期內,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學者并沒有把富國問題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加以探究。在已出版的幾十種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專著或教科書中,涉及富國思想的內容不能說沒有,有關思想家的財政思想就屬于富國思想的內容,但富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財政問題,也是一個生產問題,資源配置問題,二者并不等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約是兩方面。一是人們長期囿于國外經濟學的分類法,用以套中國經濟思想,未能突出中國經濟思想自身的體系、范疇和特定的語言;二是富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增長問題,而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經濟增長問題重視不夠。但這種情況并不證明富國問題的研究不重要或本身內容不豐富。
最早提出研究富國問題的是巫寶三。他在1982年參加中國經濟學家代表團訪問加拿大時所作的《談談研究中國早期經濟思想的意義、現狀和前景》的學術演講中,比較論析了公元前七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經濟思想的異同,提出富國思想是中國早期經濟思想中不同于希臘羅馬的特出經濟思想之一,并將這一思想的內容概括為三個方面(1)以農業生產為根本; (2)以輕征薄斂和足民思想為必要條件;(3)以加強封建國家經濟實力為最高目標。同年作者發表了《中西古代經濟思想比較研究緒論》這篇重要論文(載《經濟理論與經濟史論文集》)在全面比較中西古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異同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所獨具的這一富國思想的內容特點和產生的歷史背景作了更為深入具體的分析說明。論文的基本觀點是:古代西方雖然也有富國思想,“但其重點在于富民”,而“中國古代富民思想,則以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財力為其特點”,“富民變成了富國的手段”。以后巫寶三《管子經濟思想研究》這部重要論著和《中國古代經濟分析論著述要》一文中,分別對《管子》和荀子的富國論作了更為精辟全面地分析,進一步系統闡述了他對我國古代富國思想的深刻見解,歸納出富國思想的學說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包括以下內容:(1)財富觀; (2)欲利論或欲求論; (3)務本論或生產論;(4)本末關系論; (5)富國與富民關系的思想; (6)分工分職論;(7)土地制度思想;(8)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思想,等等。作者以荀子的《富國》篇為例,論證了中國古代早就有不同于規范思想的分析性論著,在富國問題上形成了有系統有分析的經濟理論,駁斥了西方有的經濟學者認為東方國家缺乏科學分析的錯誤論斷。在巫寶三、劉家貴共同撰寫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中國經濟思想的《中國古代富國思想》這一詞條中,從縱向考察了富國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指出富國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以農富國、重農抑商到農商富國,重農保商再到向西方學習,興工商富國的發展階段。巫寶三在富國學上的開創性研究應該受到本問題研究者的重視。
張守軍也是富國思想的較早研究者之一,他發表于《北京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的《先秦諸子富國思想》也是研究富國問題的較早專論。該文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先秦諸子富國思想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和各自的特點。指出孔子“義以生利”的求富思想把奴隸制的禮義看作 “是使百姓和國家富足的根本途徑”,反映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孔子的富國主張在當時已行不通。墨子富國思想的特點是節用富國論,是“代表小生產者勞動群眾利益的富國富民主張”。指出墨子試圖通過勸說“統治階級節制寄生性消費”達其富國目的,不過是小生產者一廂情愿的幻想”。商鞅、韓非是代表庶族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富國以農”是其富國綱領。商、韓富國思想的特點是主張通過變法改革促進地主經濟和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做到粟帛多而國富。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他提出了強本節用的富國論。“主張從生產力本身的各個因素著手,去促進生產的發展”,把建立封建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作為 “富國裕民的根本措施”。最后該文指出:“先秦諸子富國富民思想的發展變化,生動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的斗爭過程”。強調富國思想具有不同的階級內容是該文的一個突出之點。
第三位對富國問題作了較為系統研究的學者是趙靖。他在1986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講話》中把富國富民看作是中國經濟思想史的主要問題,指出:“中國封建時代的經濟思想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以國家為本位的經濟思想占主要地位,經濟思想主要是以 ‘富國之學’ ‘富民之學’的形式發展的”,而富國同富民往往又是分不開的。書中具體分析介紹了秦晉法家商鞅、韓非的富國思想,東方法家的富國論,儒家孟子的富民思想,荀子的富國論、北宋李覯的富國論、王安石的理財富國思想、明清之際唐甄的富民思想等。趙靖亦認為富國之學并非個別零散觀點,而已存在自己的理論體系。對東方法家富國論的體系和內容,他概括為:(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 發展封建主義生產方式,提出 “均地分力論”; (3)處理好“積”和“食”即儲蓄與消費的關系; (4)注重國家和地主即“府”與“家”分割剩余勞動的比例;(5)把務本去末作為富國的重要條件。他將荀子富國論的特點和內容概括為(1)富國與富民統一,富國是“兼足天下”; (2)把發展國民經濟作為富國的基礎;(3)正確認識強本和節用的關系;(4) 以人定勝天的唯物論作為富國的思想基礎。以后,在他主編的多卷本《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一卷中基本上體現了他的上述思想觀點并進一步得到深化。例如在他撰寫的第十一章《荀子》中,相當精辟全面地剖析了荀子以富國論為中心的經濟學說體系。(見 《中國經濟思想通史》 第1卷第317—365頁)
葉世昌的論文《中國古代的富民、富國和理財思想》(載《財經研究》1987年第6期),第一次明確提出:“富國的含義有廣狹之分。廣義的富國指富整個國家,……狹義的富國僅著眼于財政收入的增加。”不過文章正確指出,至少在理論上,公開主張狹義富國論的人是很少的。
朱家楨的《中國富民思想的歷史考察》一文(載《平準》1986年第3期)。主要是系統研究歷代思想家的富民思想的,但許多思想家的富民思想往往同富國思想有聯系,因此文章也在許多場合涉及了富民同富國的關系。論文對富民和富國思想作了這樣的劃分:“主張藏富于民而民富先于國富者,形成富民思想,與此相反,主張聚富于國,國富先于民富者形成為富國思想。”作者進而指出,在先秦時代儒家的富民論和法家的富國論在對待富民的態度上是對立的。漢代以后,受儒法兩家的影響,又形成了主張富民與主張富國的對立,也有綜合儒法而形成的富民富國統一的觀點,顯示內容更為豐富的發展。文章最后指出:“富民與富國的思想理論斗爭,實際上反映了作為統治階級的國家與被統治的廣大人民之間在物質財富占有和分配上的矛盾。”
葉坦的博士論文《富國富民論》是研究宋代富國富民思想的一部重要專著。作者從比較廣闊的視域,就富國富民思想在宋代的演變,關于生產力的思想觀點,傳統的商品經濟觀點與反傳統的觀點的爭論,以及貨幣思想、理論和解決貨幣問題的政策等,多方面地對宋代富國思想進行考察論析,向人們展現了宋代富國富民思想多色調的面貌,構建起宋代富國思想的相當完備的理論體系。特別是把生產力思想。人口與資源的思想、農業技術經濟思想,生態政策,貨幣思想和政策都納入富國思想的學說體系中,是很有見地并具有啟發性的。作者認為:“孔孟、荀子、司馬遷等人屬于含有富民思想在內的廣義富國論道統,至宋以后演變出為富人辯護”的思想。商鞅、韓非等人屬于狹義富國論中重農而輕工商的一派;《管子》、桑弘羊直到劉晏、王安石等人,則屬于狹義富國論中強調官營工商業以增加政府收入的一派。高文舍的《中國古代人的富裕之夢》是探討富國問題方面有特色的一部專著。本書的特點是將歷史的沉思與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很好地結合了起來,通過對歷史上的思想家各種觀點的理論分析,得出對于現實具有啟發性的結論,是富國學研究的一種有價值的嘗試。此外,臺灣劉富本1977年出版有《嚴復的富強思想》,因未見及此書,只好不予置評。
以上我們粗略地介紹了近十幾年來,國內學者對富國學的研究的情況。研究剛剛起步,有可喜的收獲,更存在許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上一篇:古文學·古文的衰落
下一篇:中國數學·明、清時期的中國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