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首屈一指的將領。他是秦惠王至昭襄王時期人,生于郿(今陜西眉縣東),死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即秦昭襄王五十年。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白起作為左庶長率兵攻韓,拔取新城①,顯露出過人的軍事才能,得到新任相國魏冉的賞識。這年,魏冉便向秦王推薦白起為將。從此,白起奮起軍中,攻必克,守必固,征戰沙場達三十七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余城”②,因軍功卓著晉升至國尉、大良造等。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被封為武安君,成為秦昭襄王兵進中原、東滅六國的主要戰場的統帥。歷史學家司馬遷稱贊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③,可謂推崇備至。
進兵中原 戰無不勝
白起所處的時代,正是七國并立,連年爭戰的戰國后期。他所在的秦國,原來只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進行了一系列封建改革,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后,秦國不斷向外擴張,北入上郡,南并巴蜀,多次打敗鄰國特別是魏國軍隊,成為七國中勢力最大的 “天府雄國”。昭襄王時,更是廣羅人才。對內,繼續貫徹 “求富求強”的方針; 對外,則采用 “遠交近攻”的正確戰略,連年用兵中原,南破強楚,東敗趙、魏、韓,把勢力一直推進到太行山地區,從而進一步奠定了秦國統一中原的基礎。在這一系列爭戰中,白起幾乎無役不為統帥,且無役不獲大勝。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為將,東向攻韓,大敗魏、韓聯軍于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西南)。這一戰,白起乘韓、魏兩軍相互顧盼,均“不欲先用其眾”之機,采取先弱后強,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首先設疑兵牽制韓軍; 然后“專軍并銳,觸魏之不意,”一舉擊敗魏軍。“魏軍既敗,韓軍自潰。”①白起揮軍追殲,斬敵首級二十四萬,俘虜韓軍大將公孫喜。秦軍連拔五城,迫使魏、韓割地求和,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前289年,白起率軍伐魏,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第二年,“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②。
前280年,白起率軍攻趙,大敗趙軍,斬首二萬級,奪取光狼城③。第二年,他又揮軍南下,大敗楚軍,奪取鄢(今河南鄢陵)、鄧(今河南鄧縣)、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
前278年,白起再次伐楚。他抓住 “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爭,百姓離心,守備松弛這些弱點,④率軍深入楚國腹地,拔取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又焚燒楚國軍事要地夷陵(湖北宜昌東南)。此戰,白起乘虛而入,攻其要害,直搗楚國心臟地區,迫使楚王遷都于陳(今安徽壽縣)。
前277、276兩年,白起南定巫、黔(今川東、鄂西、湘西及黔北部分地區),置黔中郡; 又東向攻魏,拔魏兩城。
前273年,白起又率兵救韓,敗魏軍于華陽(今河南鄭州市南)城下,驅走敵將芒卯,斬敵首十三萬,又與趙將賈偃大戰,將趙卒二萬逼入河中淹死。
前264年,白起伐韓,大敗韓軍于陘城(今山西曲沃縣東北),連拔九城,斬敵首五萬。第二年,又兵略南陽(今河南濟源、沁陽一帶沿河地區),把勢力推進到了太行山南端。
在如此廣闊的戰場上,進行如此頻繁的大戰,無論殲敵之多,拓地之廣,戰法之妙,都生動地顯示了白起的勇敢機智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這些戰爭,史料均無詳細記載,我們只能大致領會白起在用兵上的幾個特點: 一是連續作戰,用兵神速。這些大戰幾乎是連續展開的,前280至278年,既攻趙奪城,又兩次南下敗楚,甚至拔取楚都; 前277至276年,既南定巫、黔,又東向拔取魏城等。戰線之長,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是罕見的。二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伊闕之戰,魏韓聯軍的精銳是韓軍。然而,韓軍因為勢處孤立,止兵不前; 魏軍雖眾,戰斗力低下。于是,白起采取了牽制韓軍,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魏軍的策略,達到了各個擊破、以少勝多的目的。取得 “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①的重大勝利。三是避實擊虛,攻敵要害。破楚入郢之戰,白起明察時勢,既看到楚國強大的一面,“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是當時僅次于秦國的大國; 也看到 “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②,百姓離心,守備松弛,外強中干,有機可乘的一面。以過人的膽魄和謀略,率數萬之眾,乘虛深入擁有百萬重兵的大國,直搗楚都,幾乎盡收其地而滅其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當秦軍推進到太行山一帶后,就與韓、趙之間連年發生戰爭。其中長平之戰,就是白起指揮的一次著名戰役。
后退設圍 聚殲趙軍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白起率軍攻韓,東取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位于太行山南端,瀕少水、臨黃河,是從韓國的上黨郡南渡黃河,進入韓國都城鄭地(今河南新鄭)的孔道。秦軍占領野王,即將韓國攔腰切為兩段,割斷了其南北聯系,迫使韓國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秦軍求和。當時,韓國上黨太守馮亭見南入國都的道路已絕,守地孤懸,不可再戰,但又不想將上黨獻給秦國,便采取了一個拉趙抗秦的策略。他認為: 與其歸秦,“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①抱著這樣的目的,馮亭派使入趙,把上黨郡的十七個邑,全部送給了趙國。第二年,當秦王派左庶長王龁率軍收取上黨時,馮亭已東入趙國,被趙孝成王封為華陽君。于是,秦趙之間為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
起初,趙王派大將廉頗阻秦軍于長平( 今山西高平西北)。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采取了筑壘固守,疲憊秦軍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廉頗堅壁不出”②,雙方處于相持局面。這時,秦、趙兩軍雖然都是深入異國作戰,但 “廉頗依據上黨地險,引援上黨之民而拒守”①,不僅利用了山險,而且利用了韓國堅決抗秦的民心士氣,軍儲足、城防堅固,秦軍無可奈何。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態勢,秦軍首先廣施離間之策。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派出間諜,身帶千金,去賄賂趙國權臣。他們到了趙國,對趙王說: 秦軍倒不畏懼廉頗的用兵,“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 廉頗易與,且降矣! ”②趙孝成王本來對廉頗止兵不進的作法就不滿意,聽了上述說法和一些無知之徒的慫恿,便不顧藺相如等人的反對,強行罷廉頗職,起用只知紙上談兵,沒有實際才能的趙括為將。這年七月,趙括就職后,一反廉頗的用兵原則。不僅臨戰更改部隊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弄的趙軍怨聲四起,士氣低落。戰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秦王聞聽趙王換將的消息,秘密派白起擔任秦軍主將,將王龁改為裨將(副將)。秦王之所以秘密派出白起,是因為趙括曾表示過: 獨畏秦將白起。為了助長趙括的驕狂心理,秦軍表面上仍說是王龁為主將。秦王為此還專門下了一道軍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③
為了進一步麻痹、驕縱趙括,白起在作戰時又采取了后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方針。其具體部署是:
1、以原在第一線的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待敵進攻時,即佯敗后退,誘敵脫離壁壘地域,進入秦軍包圍圈。
2、構筑長壁,以主力堅守營壘,待兩翼迂回包圍后,再伺機反擊。
3、以二萬五千人為奇兵,布置在壁壘兩翼,準備迂回趙軍側后,斷其退路,協同主力圍殲趙軍。
4、以騎兵五千,插入趙軍營壘中間,實施分割。
八月,趙括不明秦軍的真實意圖,貿然采取攻勢。秦軍先頭部隊誘敵入甕,使趙軍全部進入預設的包圍圈。白起命令兩翼奇兵直插敵軍出擊部隊的后方,搶先占據了西面壁壘(今高平北部的韓王山高地),截斷了趙軍出擊部隊與其營壘之間的聯系; 接著,又指令五千騎兵迅速插入趙軍營壘之間; 還命令輕裝部隊不斷出擊。驕狂冒進的趙軍不僅被分割為二,而且處處受擊,糧運斷絕,只好“筑壁堅守,以待救至”①,頓時陷于十分被動的地位。
此次交戰,是秦趙雙方傾其國力之大戰。為了支援白起的軍事行動,加強進攻勢頭,秦王親到河內(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賜民爵各一級”②,把當地十五歲以上的壯丁編組成軍,全部投入長平戰場。這支新軍占據長平以北(今丹朱嶺及以東地帶)的高地,形成外圍的一道屏障,進一步阻斷了趙國的援軍和糧運。白起指揮秦軍對所困趙軍 “圍而不殲,待其自斃”,一直到了九月,共圍困四十六天之久。趙軍饑餓不堪,暗相殺食。面對十分被動的境況,趙括把趙軍分為四支,輪番沖殺,企圖打開一條通路,突圍逃生,但均未成功。連續沖擊,損失十分慘重。后來,趙括親率精銳在絕望中作最后突圍,結果,他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失去主帥,慌亂不堪,又加饑疲難耐,無法再戰,只好全部投降。
對于趙國四十萬降卒,白起認為: “趙卒反復,非盡殺之,恐為亂”①。于是,他采取了非常殘酷的手段,將其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名未成年的童子,遣返回趙,去宣傳秦國的軍威。
邯鄲之戰 審時度勢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十月,白起乘長平之戰的余威,分軍為三: 一由王龁率領,東向越過太行山,攻占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直逼趙都邯鄲; 一由司馬梗率領,北上平定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區); 一由白起親率,駐守上黨,待機進圍邯鄲。這樣,就從戰略上形成了由西而東威逼趙國之勢。這時,趙國上下驚恐,人心沸動,兵力、糧食、器械都不足以支持長時間的戰爭。可是,恰在這時,秦王竟下令罷兵議和,同意了趙國獻六城的議和條件。
原來,趙國面對秦軍的強大攻勢,自料無力抵敵,便與韓國合謀,派蘇代游說秦相范睢。蘇代是名揚列國的縱橫家。他到了秦國后,從范睢的個人得失及其與白起之間的利害關系上巧言打動范睢,讓他請求秦王罷兵。蘇代對范睢說: “今趙亡,秦王王(為天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所辟鄢、郢、漢中三地之主),君能為之下乎? ……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允許趙國割地求和),無以為武安君功也。”范睢接受勸說,遂以 “秦兵勞”、“休士卒”②為由,力勸秦王罷兵。這樣,到了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秦王終于答應了韓、趙割地條件,強令白起撤兵,從而給了趙國息戰整軍的機會。
趙王爭得這一機會后,在對外方面,接受了虞卿的主張,即非但不把六城割給秦國,反而把六城獻給了齊王,借以結交齊國;還與魏國訂立了合縱抗秦的盟約; 同時,千方百計地結好楚、韓、燕等國。在內政方面,趙國君臣“勠力同憂”①,積極發展生產,撫恤士民,整頓軍備,鞏固國防。
九月間,秦王因趙國未如約割地,打算派兵再次進攻邯鄲。白起聞聽,卻堅決反對。秦王感到奇怪,便問白起: “前年國饑民虛,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增加)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 ”白起便向秦王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這九個月來,秦、趙雙方的形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趙國自長平戰敗后,舉國 “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積慮并心,備秦為務”; 并且“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交),結親燕、魏,連好齊、楚”。數月之間,“其國內實,其外交成”。而秦國長平戰后,耗費頗大,“死者厚葬,傷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酒相慰),飲食餔餽(以食相贈),以糜其財”。如果此時發兵攻趙,秦軍 “雖倍其前”,但“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②
對于白起這一正確的分析和主張,秦昭襄王拒不采納,仍然執意出兵。他派王陵為將,率兵攻趙。結果,連續戰敗,在邯鄲城外損失了四千多人。邯鄲戰敗的消息傳到咸陽,秦王十分焦急,欲讓白起掛帥,繼續攻趙。白起仍然拒絕受命,他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①
秦王見白起拒不從命,又派范睢去勸說。范睢列舉了白起當年破楚拔郢以及伊闕大敗魏韓聯軍等以少勝多的例子,指出: 今“大發軍,人數倍于趙國之眾”,聲勢今非昔比。“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 ”②白起不同意范睢的看法,他針對范睢的觀點逐一進行了駁辯。關于破楚之戰,白起認為,一方面由于楚國外表強大,內部混亂,給了秦軍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就當時兩國軍心相比: 秦軍將士“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后退)”,楚國將士卻 “自戰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雙方主客觀條件都迥然不同。關于伊闕之戰,則是由于韓軍兵少,欲讓魏軍先攻,自己 “不欲先用其眾”; 而魏軍“恃韓之銳,欲推以鋒”。兩軍各懷異心,互不協同,秦軍才得以設疑兵牽制韓軍,集中精銳,出其不意地攻擊魏軍。“魏軍既敗,韓軍自潰”。所有這一切,白起歸結為“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③,即審時度勢的結果。關于當今兵圍邯鄲之戰,就與以往大不相同了。長平戰后,秦軍不乘勝滅趙,反而“畏而釋之”,喪失了攻取時機,使趙國 “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趙國君臣還能折身屈尊,平等待下。“至于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于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于會稽(越王勾踐為吳王所逼,棲于會稽,卒成霸功)之時也。”所以,白起斷定,現在出兵攻趙,“挑其軍戰,必不肯出; 圍其國都,必不可克; 攻其列城,必未可拔; 掠其郊野,必無所得”,不僅 “兵出無功”,而且會使 “諸侯生心,外救必至”,陷于全面被動。①基于以上判斷,白起便借口有病,不肯受命。
秦王無奈,只得派王龁代替王陵為將,繼續增兵攻趙。但是,秦軍圍困邯鄲八、九個月,損兵傷財,久攻堅城不下。白起聞聽這一消息,痛心地說: “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②秦王羞怒難耐,親自去見白起,第三次強令白起掛帥出征。他說: “君(指白起)雖病,強(勉強)為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愿,將加重于君; 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白起嚴肅地指出: “臣知行雖無功,得免于罪; 雖不行無罪,不免于誅”,但 “明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愿大王察之。” 白起還勸諫秦王明辨時局,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眼下用兵,不必以趙國為先,應當 “釋趙養民,以〔觀〕諸侯之變”,然后選擇有利時機,“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③秦王見白起以死相拒,故怒不可遏,于是下令將白起削為士卒。后來,又逼他拖著病體離開咸陽。臨行時,秦王與群臣見白起怏怏不服,為了防止日后生變,便賜劍一柄,逼其自殺。面對秦王和群臣的步步威逼,白起仰天長嘆: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④最后,含悲忍憤,自刎于杜郵(今陜西咸陽東北)。
白起死后,秦王仍一意孤行,繼續增兵換將,圍攻邯鄲。但是,在魏韓聯軍與守城趙軍的內外夾攻下,秦軍遭到慘敗。這一仗,秦國不僅喪失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東,丟掉了趙地太原和韓地上黨,就連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也失去了。戰局的發展,完全不出白起生前之所料,這也就進一步證實了白起不愧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軍事家。
注釋
① 韓有同名兩城:一位于今河南密縣東南三十里; 一位于今河南伊川西南。本處當指后者。《史記正義》注曰“今洛州伊闕”亦有誤。②③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① 《戰國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繕兵》。② 《資治通鑒》卷四,周赧王二十七年。③ 光狼城所在,說法不一。《史記正義》認為,在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里” 。《資治通鑒》則有 “取代光狼城” 之說,胡三省為其作注置疑,認為光狼城應位于代地,且 “白起自上郡、九原、云中下兵,始能敗趙軍,取光狼” 。④ 《戰國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繕兵》。①② 《戰國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繕兵》。①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② 《資治通鑒》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① 《資治通鑒》卷五,毛晃注。② 《資治通鑒》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③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①《資治通鑒》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②《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①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②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① 《戰國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繕兵。② 以上引文均同上書。①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② 《戰國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繕兵。③ 以上引文均同上書。① 《戰國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繕兵》.②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③ 《戰國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繕兵。④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上一篇:《田單》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白起》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