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幺》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在我國古代杰出的軍事家和著名將領的行列中,既有出身于將門士家,為維護國家統一而叱咤風云的民族英雄,更有從農民起義隊伍中涌現出來的革命將領。他們在反抗階級壓迫的戰爭中,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創造了許多軍事上的奇跡,同樣為我國古代軍事史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南宋時期洞庭湖畔農民起義領袖楊幺,就是其中較為杰出的一個。
投鐘相舉旗造反
楊幺本名楊太,出身于鼎州龍陽縣(今湖南漢壽)一個貧苦的雇農家庭。因為楊太 “年少,楚人謂幼為幺,故曰楊幺?!睏铉圩杂茁敺f伶俐,上過兩年私塾,后為生活所迫中途輟學,隨父親給船主當雇工。
楊幺青壯年時,正值金朝大舉進攻中原。金兀術率金兵襲掠江浙,荼毒湖湘,直逼潭州(今湖南長沙)。金兵的鐵蹄,給長江中下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不僅如此,此時由宋高宗趙構建立的南宋,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以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南宋王朝政治腐敗,對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壓迫。這雙重災難,造成百姓流亡,城鄉殘破,田地荒蕪的悲慘景況。勞動人民走投無路,紛紛點燃反抗南宋統治階級的熊熊烈火。其中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鐘相領導的 “天子崗起義”,是當時全國眾多起義中規模較大的一個。
鐘相起義后,明確提出了 “等貴賤,均貧富”的斗爭口號,打官兵,分財富,風聲所播,八方歸附。早就被貧困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青年楊幺,毅然參加了鐘相農民起義軍。楊幺年輕有為,善于團結群眾,富有組織才能,很快成為一名受人擁戴的起義軍將領。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鐘相在對宋軍的作戰中被捕犧牲。楊幺與其他義軍將領挺身而出,迅速在龍陽建立起一個新的革命據點,楊幺被推為起義軍的領袖。
楊幺統帥起義軍后,在繼續堅持鐘相制定的斗爭綱領的同時,又確立了 “陸耕水戰”的革命方針。在此方針指導下,他們奪取地主土地,修堤筑壩,發展生產,為堅持武裝斗爭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其次,他們利用龍陽多水網溝渠的特點,建立起許多可攻可守的革命據點——水寨。各水寨因地制宜,“分置立寨柵”,恃水出沒,據險以守,陸路派兵巡邏,水路使船巡綽,寨外 “令群刀手把定”,再外還挖有城濠及陷馬坑。真是水泄不通,固若金湯,“便大蟲(老虎)豹子也則入去不得”①,成為對敵斗爭的堅固堡壘。這樣,起義軍“春夏則耕耘,秋冬水落,則收糧于寨,載老小于泊中”②,“官軍陸襲則入湖,水攻則登岸”③。不逾數月,楊幺迅速結集了八萬多起義將士,建立了大小水寨三十來個,形成新的革命基地。楊幺的大寨設在龍陽縣江北岸 (即今漢壽縣沅江北圍堤湖中的寶臺山上),是指揮中心。他與另一起義將領夏誠,一個“主誅殺”,一個 “主謀畫”,成為起義隊伍的核心。
“陸耕水戰”方針的確立,反映了楊幺起義軍因地制宜,積極防御的作戰思想。圍繞這一作戰思想而進行的軍事建設,對于保存革命力量,提高起義軍的防御能力起了重要作用,為反擊“官軍”的圍剿創造了取勝的條件。
守龍陽連戰連捷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 (鐘相犧牲后三個月),宋高宗任命程昌寓為鼎澧鎮守使,令其率二千兵馬進攻龍陽起義軍。程昌寓是一個熟諳軍事的南宋官吏,他令馬步軍副總管杜湛統率大軍及官吏等,先自公安縣(今湖北沙市南)沿陸路趨鼎州(治所在武陵),其本人則與隨軍眷屬取水路,從公安縣入大江(今長江),旋轉入支流南下,在安鄉縣(今湖南安鄉)東入洞庭湖,與杜湛部夾擊龍陽。
楊幺探知敵人進攻路線后,決定發揮義軍善于水戰的特長,避開陸路敵人專襲水路之程昌寓軍。遂下令沿線各水寨義軍,各自為戰,伺機殺敵。程昌寓所率船隊寵雜,混亂不堪,到鼎口(今常德市北鼎水與漢壽縣之沅江匯合處)時,船上的兵弁隨從見岸上村寨酒坊飄香,雞鴨成群,遂爭相跳上岸去,恣行搶掠。埋伏在水寨四周的起義農民,見敵人舟船眾多,“別無軍兵防護”,便趁其 “爭買攘奪食物”之機,“各持器刃,乘勢攔截舟船”,給行兇作惡的 “官軍”以迎頭痛擊。因河道狹窄,“官兵”措手不及,大部被義軍殺死。那些隨軍官員連同程昌寓所帶的孌童美妓,都變成了義軍俘虜。程昌寓座船因在船隊后面,得以幸免,聞訊后 “急棄座船,將眷屬上小船”,調轉船頭,逃回公安。
程昌寓逃到公安后,驚魄未定,馬上派人向杜湛告急,令率所部回救公安。這次作戰,楊幺起義軍充分發揮水寨的優勢和良好的群眾條件,大敗程昌寓部,取得鐘相犧牲后的第一次勝利,鼓舞了湖區起義軍的斗志,重振了農民革命的聲威。之后,程昌寓雖終于到鼎州走馬上任,但苦于“兵力單弱”,又沒有水軍戰船,只有“坐視楊幺等在江湖跳梁,莫之或制”①,對起義軍束手無策。后來,程昌寓想出一個“鄉兵保甲”的辦法,培植地主武裝,令與“官軍” “分頭防守”,進行消極防御。鼎州的“官軍”與龍陽的義軍形成了隔江(沅江)對峙的局面。紹興元年(1131年),一個名叫高宣的隨伍軍人,獻給程昌寓一套車船圖紙,說用這種船可以對付楊幺的水軍。程昌寓如見峰回路轉,喜出望外,趕緊令人趕造。數日后,這種船艙兩側帶車輪的大車船造成了。這種船用“人夫踏車”,船行如飛,“極為快利”,大型車船,可載士兵二三百人。與此同時,程昌寓還訓練了一支數千人的水軍。
一切準備就緒,程昌寓不顧部將勸阻,決定轉守為攻,發揮車船威力,攻擊楊幺水寨。于是,他命總管杜湛統率步兵,從陸路攻打義軍夏誠大寨,以統制覃舍統率八車船(即八對車輪的大船)二只,海鰍船二十只,載運水軍入下沚江(沅江下游)逼夏城寨下,與杜湛部“并力夾攻,要必破其寨”。
在農民起義軍眾水寨中,除楊幺大寨外,夏城寨尤為險要,“三面臨大江,背依峻山”,“地險如此,除是飛來”②。義軍探悉“官軍”進犯,便利用沚江河道狹窄,大船行動不便的特點,采取誘敵深入之策,大開寨門,放敵深入。杜湛軍抵夏誠寨外,見寨門洞開,疑有圈套,不敢攻入。時陰雨連綿,“官軍”淹浸在泥水之中,人馬俱乏,已喪失了戰斗力。當覃舍水軍沿江駛近寨口時,正趕上沚江水位漸落,沚口灘淺,車船擱淺,動彈不得。夏誠率義軍趁勢發動反擊,直撲車船。船上水軍無招架之力,連同車船設計師高宣在內,全部束手就擒,僅海鰍船跑出沚口,逃回鼎州。
這一仗,起義軍大獲全勝。不僅摧毀了程昌寓剛剛組建的水軍,更重要的是繳獲了先進的作戰工具車船,和打造車船的技術工匠。自此,起義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依照官軍車船圖樣和建造技術,掀起了打造車船的高潮。使其武器裝備得以更新發展,對敵斗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據史載,楊幺打造的車船大者有二十四車 (二十四對輪),船面建有二至三層的樓,可容納千余名戰士。船頭設拍竿,形似大桅,長十余仗,上放巨石,高高懸起,遇官船則拉繩放竿,立碎敵船。不到一年,楊幺起義軍即擁有數百只車船和海鰍船,布滿洞庭湖河灣港漢。車船 “盡載精銳,全裝鐵甲,各執雁翎長刀,光彩射目”。海鰍船小巧靈活,在樓船四周機動梭巡,形成了大小相輔、互為策應的混合 水上編隊。起義軍吸取先進技術,大力裝備車船,“成虎生其翼之勢”,大大提高了戰斗力。
紹興二年(1132年)以后,楊幺起義軍依靠這些水寨和戰船,發揮起義軍善于水戰的特長,運用靈活巧妙的戰略戰術,先后粉碎了宋將程昌寓、李綱指揮的大規模圍剿,壯大了隊伍,站穩了腳跟。1133年,宋高宗又令湖南安撫使折彥質率領湘、鄂、荊、湖各路官軍圍剿楊幺起義軍。折彥質令各路軍隊向鼎州集結,然后分路進剿。楊幺趁宋軍向鼎州集中之機,派遣義軍二萬人轉到外線作戰,出敵不意,攻占公安、石首兩縣。義軍奇襲公安,猶如在宋軍背上插了一刀,打亂了折彥質的圍剿部署,在戰略上爭取了主動。折彥質自知不是楊幺對手,只好撤離鼎州,奏請朝廷另調官軍鎮壓。
戰艑山大敗王躞
楊幺起義軍雄踞洞庭湖畔,屢敗進犯 “官軍”,使南宋小朝廷惶恐不安。他們認為,南宋大敵有三個: 一是金兵,二是偽齊(劉豫在山東建立的傀儡政權),三是楊幺。但金兵、偽齊遠在江北,可不急戰,唯“楊幺正在腹內,不可不深慮之。若久不平滅,必滋蔓難圖”①,于是繼續把用兵重點放在起義軍方面。
紹興三年(1133年)八月,宋高宗再次調集水陸軍約四萬人, 命御前大軍都統制王躞率領進剿楊幺起義軍。 十月初, 王躞率部抵達鼎州, 會合了程昌寓等部人馬, 總兵力達到七萬人,戰船兩千艘,開始了規模最大的一次圍剿作戰。十月二十三日, 王躞、 程昌寓等率水軍至鼎口, 與楊幺起義軍接戰。
楊幺面對強敵,毫無懼色,毅然率領義軍從水路迎敵。起義軍乘坐的戰船高達數丈,而宋軍駕駛的湖海船又低又小。兩軍相遇,義軍大船猛力沖撞宋軍小船,同時船上的巨石箭矢齊發。宋軍遭此沖擊,陣腳大亂,小船被撞得非碎即翻,船上士兵也多被箭、 石所中, 死傷過半, 王躞本人也身中流矢。宋軍遭此打擊, 不敢戀戰, 王躞率余部撤回鼎州。 楊幺起義軍再次粉碎了“官軍”進攻。
到十一月, 王躞看到江湖水淺, 天氣寒冷, 出現了不利于車船行動的氣候,覺得有機可乘,遂命軍隊水陸俱下,再次殺向楊幺水寨。誰知到了義軍水寨,里面竟空無一人。原來,楊幺為防止宋軍趁天寒水淺之機偷襲,早已率領義軍將士及眷屬轉移到距鼎口五十里的酉港了。
正當王躞面對義軍空寨驚疑不定之時, 楊幺卻不失時機地突然襲擊了停泊在岳州艑山(今湖南岳陽附近)的 “官兵”水軍一萬人,創造了震撼敵膽的武陽口大捷。
原來, 當王躞十月率主力進攻湖區時, 曾經有個 “一戰破敵”的計劃,令崔增、吳全率所部水兵一萬人隱蔽錨泊于艑山、湘江口、牌口等處,企圖等主力在上游獲勝,起義軍船只入湖退走時 “攔截掩殺”, 斷義軍退路。 但王躞未料到這種作戰布勢,恰恰為義軍分割包抄,各個擊破創造了條件。
楊幺判明宋軍情況后, 一面以一部軍隊在酉港牽制王躞,一面以大車船數只,偃旗息鼓,順流而下,直奔崔、吳水軍。崔、吳二宋將聞訊,錯以為是起義軍船只從上游敗退下來,立即下令全隊拔錨迎擊。宋軍水兵根本不把起義軍放在眼里,數百只舟船胡行亂駛,雜亂無章。當與起義軍車船接近時,忽聽金鼓齊鳴,殺聲大震,楊幺起義將士,奮力踏車,高大的車船破浪疾駛,以排山倒海之勢朝 “官軍”舟船直沖過來。這種突如其來的陣勢,把官軍嚇得喪魂落魄,手忙腳亂,紛紛落水。所乘小船,或被撞碎,或被掀翻,轉眼之間,全軍覆沒。崔增、吳全兩個統制也在混戰中落水斃命。經此一戰,官軍 “一日之間, 萬人就死”。 當屯駐下沚江口的王躞、 程昌寓得到崔、吳水軍全軍覆滅的消息時,都大驚失色,急令 “速即回軍”。楊幺見王躞大軍敗逃, 急遣義軍楊欽部駕船追擊。 夜晚二更追到風金口,與統制覃舍率領殿后的三只車船和三十只海鰍船相遇。義軍用兩大車船,對 “官軍” “挾定攻打”。直戰至深夜,覃舍水軍三百余人 “頭破額裂,滿身中箭”,在杜湛三只樓船接應下,才得以逃脫。義軍大勝而還。
楊幺指揮起義軍三戰三捷, 再次粉碎了王躞組織指揮的最大的圍剿進攻。在各次作戰中,楊幺總是乘“渾江龍”大車船,站在最前線指揮戰斗,旌旗所指,萬船競發。宋軍每戰必敗,無可奈何。
王躞屢戰屢敗, 使宋高宗大為失望。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不得不任命抗金名將岳飛為荊湖北襄陽府路制置使,令其取代王躞率兵征討起義軍。岳飛在抗金戰場上, 叱咤風云,所向無敵,是個了不起的愛國將領。但他畢竟是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在對待農民起義問題上,與趙構為首的南宋政權是一致的。岳飛到洞庭湖區后,采取了 “且招且捕”、“恩威并濟”的方針,首先招降義軍中不堅定分子,然后封鎖斷絕楊幺起義軍的糧食武器來源,最后利用農民起義軍中叛徒,里應外合,大舉進攻。
面對岳飛組織的猛烈進攻,楊幺毫不畏懼,率領起義軍英勇奮戰。后因寡不敵眾,誤中埋伏,楊幺 “不肯拜降”,戰敗被殺。
從公元1131年至1135年,楊幺與宋軍較量了五年之久,雖然最后遭到失敗,但是這位起義軍領袖的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他創造的驚心動魄的光榮戰績,至今仍被洞庭湖區人們廣為傳頌。
注釋
① 鼎澧逸民《楊幺事跡》,《金陀續編》卷二十五。②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六。③ 熊克《中興小紀》卷十三。① 《楊幺事跡》,《金佗續編》卷二十五。② 熊克《中興小記》卷十三。① 《楊幺事跡》,《金陀續編》卷二十五。
上一篇:《楊師厚》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楊延昭》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