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繼恩》人物故事小傳
王繼恩(公元?—999年),初為張氏養子,名張德鈞,開寶年間恢復本宗,賜名繼恩,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人,北宋初期宦官。初為后周內班高品,后入宋為太宗心腹。雍熙年間,任排陣都監,駐兵河北,經營邊防。淳化年間,任劍南兩川招安使,率兵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以功特設宣政使以任之,并任順州防御史。王繼恩久鎮成都,侵吞軍餉,極盡奢侈,縱兵剽掠,危害一方,引起禁軍兵變。太宗去世,奉命巡行陵墓,加桂州觀察使。真宗初年,愈加專橫,結交朝臣,泄漏軍國機密,貶為右監門衛將軍,外放均州安置,籍沒其財產。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死于貶所。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追復官爵。
〔正 史〕
王繼恩,陜州陜人。周顯德①中為內班高品。初養于張氏。名德鈞。開寶②中求復本宗,太祖③召見,許之,因賜名焉。累為內侍行首。
會討江南,與竇神興等部禁兵及戰船抵采石。九年春,改里面內班小底都知,賜金紫。十月,加武德使。太祖崩,副本彥圭案行陵地,尋充永昌陵使。太平興國三年,遷宮苑使。久之,領河州刺史,掌軍器弓槍庫。
雍熙④中,王師克云、朔,命繼恩率師屯易州,又為天雄軍駐泊都監。自岐溝關、君子館敗績之后,河朔諸路為契丹所擾,城壘多圮。四年,詔繼恩與翟守素、田仁朗、郭延浚分路按行,增筑之。及遣將北伐,又為排陣都監,屯中山。改皇城使。端拱初,領本州團練使,又為鎮、定、高陽關三路排陣鈐轄。淳化初,賜甲第一區。五年,加昭宣使,勾當皇城司。
李順亂成都,命為劍南兩川招安使,率兵討之,軍事委其制置,不從中覆,管內諸州系囚,非十惡正贓,悉得以便宜決遣。二月,命馬步軍都頭王杲趣劍門,崇儀使尹元由峽路分遣討賊,并受繼恩節度。詔前軍所至,其賊黨敢抗王師者,即須殺戮,如本非同惡,受制兇徒,先被脅從,今能歸順者,悉釋其罪。
四月,繼恩由小劍門路入研石砦,破賊,斬首五百級,逐北過青強嶺,平劍州,進破賊五千于柳池驛,斬千六百級,賊眾望風奔走,殺戮溺死者不可勝計。又克閬、綿二州。五月,至城都,破賊十萬余,斬首三萬級,獲順及鎧甲、僭偽服用甚眾。
朝議賞功,中書欲除宣徽使。太宗曰:“朕讀前代史書,不欲令宦官預政事。宣徽使,執政之漸也,止可授以他官。”宰相力言繼恩有大功,非此任無足以為賞典。上怒,深責相臣,命學士張洎、錢若水議別立宣政使,序位昭宣使上以授之,進領順州防御使。
繼恩握重兵,久留成都,轉餉不給。專以宴飲為務,每出入,前后奏音樂。又令騎兵執博局棋枰自隨,威振郡縣。仆使輩用事恣橫,縱所部剽掠子女金帛,軍士亦無斗志。余賊進伏山谷間,州縣有復陷者。太宗知之,乃命入內押班衛紹欽同領其事,又遣樞密直學士張鑒、西京作坊副使馮守規乘傳督其捕賊,議分減師徒出蜀境,以便糧運。
高品王文壽者,隸繼恩麾下,繼恩遣領虎翼卒二千,分遂州路追討。文壽御下嚴急,士卒皆怨。一夕,臥帳中,指揮使張嶙遣卒排闥入,斬文壽首以出。會夜昏黑,嶙猶疑其非,然炬照之,曰:“是也。”時嘉州賊帥張余有眾萬余,嶙即以所部與之合,賊勢甚盛。初奏至,太宗欲盡誅軍人妻子,近臣或請勿殺,悉索營中書,遣帥招撫,諭以釋罪,親屬皆全,必自引歸,因可破賊。上然之,令巡檢程道符諭旨,亡卒斬嶙,函首送繼恩,皆自拔來歸。因使為向導擊賊,悉平之。
至道二年⑤春,布衣韓拱辰詣闕上言:“繼恩有平賊大功,當秉機務。今止得防御使,賞甚薄,無以慰中外之望。”上大怒,以拱辰惑眾,杖脊黥面配崖州,俄召繼恩。太宗崩,命與李神福按行山陵,加領桂州觀察使。
繼恩初事太祖,特承恩顧。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繼恩中夜馳詣府邸,請太宗入,太宗忠之,自是寵遇莫比。喜結黨邀名譽,乘間或敢言薦外朝臣,由是士大夫之輕薄好進進者從之交往,每以多寶院僧舍為期。有潘閬者,能詩詠,賣藥京師,繼恩薦之,召見,賜進士第,尋察其狂妄,追還詔書。
及真宗初,繼恩益豪橫,頗欺罔,罔泄機事,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緘題往來,多請托,至有連宮禁者。素與胡旦善,時將加恩,密諉其為褒辭,又士人詩頌盈門。上惡其朋黨,黜為右監門衛將軍,均州安置,籍沒貲產,多得蜀土僭擬之物。昌齡責忠武軍節度行軍司馬,旦削籍,長流尋州。詔中外臣僚曾與繼恩交識及通書尺者一切不問。
咸平二年⑥,卒于貶所,遣使將其家屬還京師,假官舍處之。四年,聽歸葬。大中祥符三年⑦,特詔追復官爵,以白金千兩賜其家。子懷珪,轉入內高班。
《宋史》卷四六六
〔注 釋〕
①顯德:五代十國時期后周,世宗柴榮的年號,公元954-960年使用。②開寶:宋太祖趙匡胤的年號,公元968-975年使用。③太祖:北宋的創建者趙匡胤。公元960-975年在位。④雍熙: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公元984-987年使用。⑤至道二年:公元996年。⑥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咸平,宋真宗趙恒的年號。⑦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
上一篇:《王昭君》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昭君》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遠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遠知》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