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寶亮》人物故事小傳
寶亮(公元444—509年),俗姓徐。東莞(今屬山東臨沂)人。南北朝僧人。12歲出家。21歲至建康(今江蘇南京),受齊文宣王禮遇,尊為師。后住靈和寺,講《涅槃》諸經,《成實》諸論,僧俗弟子達3000余人。梁天監八年(公元509年),奉敕撰《大般涅槃經義疏》。撰成后不久,圓寂于建康。
[正 史]
……靈和寺沙門釋寶亮欲以納被①遺之,未及有言,寶志忽來牽被而去。……
《南史·隱逸列傳·下》卷七六
[注 釋]
①納被:即衲被。僧用粗縫的被子。
[相關史料]
釋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胄族,晉敗,避地于東萊弦縣。①亮年十二出家,師青州②道明法師。明亦義學之僧,名高當世。亮就業專精,一聞無失。乃具戒③之后,便欲觀方弘化。每惟訓育有本,未能遠絕緣累。明謂曰:“沙門去俗,以宣通為理,豈可拘此愛網,使吾道不東乎。”亮感悟,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師,居中興寺,袁粲④一見而異之。粲后與明書曰:“頻見亮公,非常人也。比日聞所未聞,不覺歲之將暮。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東;璧在邯鄲,秦王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非復上人之貴州⑤所宜專也。”自是學名稍盛。及本親喪亡,路阻不得還北,因屏居禪思,杜講說,絕人事。⑥齊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請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文宣接足恭禮,結菩提四部因緣。后移憩靈味寺,于是續講眾經,盛于京邑。講《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實論》十四遍,《勝鬘⑦》四十二遍,《維摩》二十遍,其《大小品》十遍。《法華》、《十地》、《優婆塞戒》、《無量壽》、《道欏嚴》、《遺散》、《彌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余人,諮稟門徒常盈數百。
亮為人神情爽岸,俊氣雄逸,及開章命句,鋒辯縱橫。其有問論者,或豫⑧蘊重關。及亮之披解,便覺宗旨渙然,忘其素蓄。今上龍興,尊崇正道,以亮德居時望,亟延談說。亮任率性直,每言輒稱貧道,上雖有意間然,而挹其神出。⑨天監八年⑩初敕亮撰《涅槃義疏》十余萬言,上為之序曰:“非言無以寄言,言即無言之累,累言則可以息言,言息則諸見競起。所以如來乘本愿以托生,現慈力以應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止四倒,反八邪而歸一味。折世智之角,杜異人之口;導求珠之心,開觀象之目。救焚灼于火宅,拯沈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種受榮,慧日升而長夜蒙曉。發迦葉之悱憤,吐真實之誠言。雖復二施等于前,五大陳于后,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引,各隨意答,舉要論經,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義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金墻玉室,豈易入哉。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氣調爽拔,神用俊舉,少貞苦節,長安法忍,耆年愈篤,倪齒不衰,流通先覺,孜孜如也。后進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監八年五月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疏義》,以九月二十日訖。光表微言,替揚正道。連環既解,疑網云除。條流明悉,可得略言。朕從容暇日,將欲覽焉。聊書數行,以為記莂云爾。”
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積,性不蓄金,皆敬營福業,身歿之后,房無留財。以天監八年十月四日卒于靈和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鐘山之南,立碑墓所。陳郡周興嗣、廣陵高爽(11),并為制文,刻于兩面,弟子法云等又立碑寺內,文宣圖其形象于普弘寺焉。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八
〔注 釋〕
①“東莞”句:東莞:古縣名。西漢始置,南朝宋時治所從今山東沂水縣移至莒縣。胄族:猶貴族。東萊弦縣:今屬山東省。②青州:當指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青州。轄今山東濟南以北、德州以東地區。東晉后治所在今山東益都縣。③具戒:即“具足戒”之省簡。佛教名詞。僧尼所受戒律之稱。意即戒條圓滿充足,故名。④袁粲:又名愍孫,字景倩。南朝宋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幼孤,少好學,有清才。泰始中,仕至尚書令。太宗劉彧臨崩,受顧命。因愛好虛遠,雖位任隆重,終不以事物經懷,門無雜賓,閑居高臥。后被蕭道成所殺。⑤貴州:猶貴鄉、貴地。⑥“本親”句:本親:親生父母。屏(bing)居:屏客獨居。屏,使退避。人事:交際應酬。⑦鬘:(man)。⑧豫:預先。⑨間、挹:間(jian):疏遠。挹(yi):推崇。⑩天監八年:公元509年。(11)周興嗣、高爽:周興嗣,字思纂。陳郡項縣(今河南項城縣)人,13歲,游學建康,經10余年,博通史書,善著文章。梁時,以文才為梁武帝賞識。佐撰國史,著有《皇帝實錄》、《起居注》等書百余卷,文集十卷。高爽:廣陵郡(治今江蘇揚州)人。詩文在當時皆有名。《梁書·文學列傳》有附傳。
上一篇:《宋英宗皇后高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英宗皇后高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干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干吉》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