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西征(185年6月~1856年4月)
1853年(清咸豐三年)6月至1856年(咸豐六年)4月,太平軍為奪取皖贛,進圖鄂湘,控制安慶、九江、武昌等軍事要地,以屏蔽天京而進行的戰略作戰。
1853年6月3日,太平天國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等率戰船千余艘、兵二三萬人,自天京溯江而上,6月10日占領安慶。賴漢英率萬余人繼續西進,圍攻南昌不下,9月24日,退回湖口,國宗石祥禎旋西取湖北,檢點曾天養轉攻合肥。10月20日,石祥禎部主力占領漢口、漢陽,時翼王石達開到安慶主持西征戰事,命石祥禎退回黃州(今湖北黃岡),留一部駐守,主力增援皖北。1854年1月15日,太平軍攻占合肥,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投水死。隨即,國宗韋俊部再度入鄂,會同石祥禎部于2月12日攻克黃州堵城的湖廣總督吳文镕大營,斃吳文镕。16日三克漢口、漢陽,進圍武昌,同時分兵北攻南進。
曾天養率北路軍連下孝感、云夢、德安(今湖北安陸)、隨州、安陸(今湖北鐘祥)、宜昌等地,后攻荊州受阻,折入湖南。石祥禎率南路軍先后攻占岳州(今湖南岳陽)、湘陰、靖港,3月11日占寧鄉,遭曾國藩的湘軍阻截,退回湖北。在與春官副丞相林紹璋部匯合后,再度入湘,4月7日再占岳州、靖港,石祥禎留駐,林紹璋率主力繼續南進,24日占湘潭,對長沙形成夾擊之勢。曾國藩派湘軍水陸圍攻湘潭,林紹璋大敗,5月1日退出湘潭,與北路曾天養部會合后,退守岳州。韋俊部于6月26日第二次占領武昌。
7月上旬,湘軍2萬余眾北上攻岳州。雙方在岳州及以北城陵磯一帶展開爭奪,曾天養陣亡,太平軍于8月25日退守武昌。湘軍乘勢跟進,10月14日攻占武昌,旋水陸夾江而下,突破太平軍田家鎮、半壁山防線,于1855年初進逼九江。
為扭轉戰局,石達開與冬官正丞相羅大綱率部增援,分駐湖口、梅家洲。1855年1至2月,將湘軍水師肢解為內湖、外江兩部分,并重創外江水師,取得湖口大捷,隨即轉入反攻。燕王秦日綱從安徽太湖、宿松一帶回師湖北,于2月23日第四次占領漢口、漢陽。韋俊率部渡江迂回,于4月3日第三次占領武昌,湖北巡撫陶恩培投江而死。
為挽回敗局,清朝廷調兵譴將,圍攻武昌。石達開自安慶率軍增援湖北,11月4日于崇陽大敗自贛援鄂的湘軍道員羅澤南部。遂乘江西空虛之際,深入其腹地,至1856年4月,相繼攻占8府40余縣,不僅解了九江之圍,緩和了武昌之困,而且使南昌曾國藩老巢指日可下。正當曾國藩呼救無從之際,東王楊秀清調石達開回援天京,太平軍在江西的攻勢遂停止。
西征作戰,太平軍攻取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一些戰略要地,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但未給湘軍以致命打擊,軍事上潛伏著巨大隱患。
太平軍“沖鋒伍卒”號衣
上一篇:《太平軍北伐(185年5月~1855年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太平軍進軍南京(1851年1月~185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