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
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著名政治家、謀略家。229—252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年,孫策死,年僅18歲的孫權繼兄之業,此刻江東形勢不穩,孫軍部下視孫權年輕,疑難成大器,擬另謀新主。孫權在張昭、周瑜等人全力輔佐下,巡視兵營,安定人心,團結文官武將,雖示非凡才干。他招納賢士,收攬人才,不論江東本土或是北方的士大夫,只要前來,一律歡迎,量才敘用。值諸葛瑾、魯肅先后投靠孫權。他采魯肅建議,確定占據江南,坐觀成敗,相機奪取天下的策略。當曹操南下攻取荊州時,孫權果斷決定和劉備聯合共抗曹操。建安十三年(208)11月,孫劉聯軍與曹操會戰于赤壁,曹軍大敗。使曹軍敗歸北方,一時無力南下。孫權轉危為安,穩定了江東局勢,得以向嶺南擴張勢力,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赤壁戰后,孫權趁機向嶺南(今王嶺以南的廣東、廣西一帶)擴展。建安十五年(210),士燮以嶺南七郡歸附孫權。孫權占有嶺南地區,并使曹操渡江臣服孫權幻想破滅后,孫又想占據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讓關羽北攻襄樊,孫權表面稱道,暗中想乘機奪取荊州,把勢力伸展到三峽以東,長江以南地區。劉備失荊州,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懼怕蜀漢與曹魏兩面夾攻,便對魏文帝曹丕上表稱臣。又派使臣到蜀漢要求重歸舊好,被劉備拒絕。孫權為迎蜀軍做了準備,并采取以退為進,后發制人的戰略,大敗蜀軍,獲取全勝。吳黃龍元年(229),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次年,遣衛溫等至夷洲(今臺灣)。他設置農官,大力推行屯田,注意興修水利。多次出兵進攻山越,迫使出山定居。因賦役繁重,刑罰嚴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孫權是個有才干的開國之主,但稱帝后,盲目自信,剛愎自用,愛庶奪嫡,謀殺功臣,鎮壓少數民族,繁茍百姓,使孫吳政權日趨未落。
上一篇:威懾戰略
下一篇:孫武宮中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