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米芾》人物故事小傳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等。人稱米南宮。世居太原,后遷居吳(今江蘇鎮江)。以恩補官。仕至禮部員外郎。能詩文,精鑒別,擅書畫。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行草,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畫以山水見長,世稱“米氏云山”。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寶章待訪錄》等。
〔正 史〕
米芾字元章,吳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舊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曉圖》,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卒,年四十九。
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特妙于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臨移①,至亂真不可辨。精于鑒裁,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嘗摘其詩句書扇上,蘇軾亦喜譽之。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觀之。而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丑,芾見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②!”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③。嘗奉詔仿《黃庭》小楷作周興嗣《千字韻語》。又入宣和殿觀禁內所藏,人以為寵。
子友仁字元暈,力學嗜古,亦善書畫,世號“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
《宋史·米芾傳》卷四四四
〔注 釋〕
①臨移:臨摹。②足以當吾拜:真值得我揖拜。③數困:屢困,多次遭受挫折。
〔相關史料〕
世傳米芾有潔癖 方擇婿,會建康段拂字去塵。芾曰:“既拂矣,又去塵,真吾壻也。”以女妻之。
《宋人軼事匯編·耆舊續聞》卷一三
米元章盥手用銀方斛④瀉水于手,已而兩手相拍,至干都不用巾拭。
《宋人軼事匯編·詞林紀事》卷一三
米元章知無為軍,喜神怪,每雨旸②致禱,則設宴席于城隍祠,東向坐神像之側,舉酒若相獻酬,往往獲應。每得時新茶果之屬,輒分以饋神,令典客聲諾傳言以致之。間有得緡錢于香案之側,若神以勞送者。嘗晨興,呼譙門鼓吏問夜來三更不聞鼓聲,吏惶恐言半夜有巨蛇纏其鼓,故不敢近。米頷之,叱吏去,不復問。故人皆疑其蟒精。
《宋人軼事匯編·暌車志》卷一三
元祐間,米元章居京師。被服怪異,戴高檐帽,不欲置從者之手,恐為所涴③。既坐轎,為頂蓋所礙,遂撤去,露帽而坐。一日出保康門,遇晁以道。以道大笑,下轎握手問曰:“晁四,你道似甚底?”晁云:“我道你似鬼章。”二人撫掌絕倒。時西邊獲賊寨首領鬼章,檻車入京,故晁以為戲。
《宋人軼事匯編·何氏語林》卷一三
米元章知雍丘縣,子瞻自揚州召還,乃具④飯。既至,則對設長案,各以精筆佳墨妙紙三百列其上,而置饌于旁。子瞻見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⑤紙共作字。二小史磨墨,幾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終,紙亦書盡,更相易攜去。
《宋人軼事匯編·東山談苑》卷一三
米一日回人書,親舊密于窗隙窺之。寫至“芾再拜”,即放筆于案,整襟端下兩拜。
《宋人軼事匯編·清波雜志》卷一三
米元章守漣水,地接靈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入書室則終日不出。時楊次公為察使,知米好石廢事,因往廉⑥焉。至郡,正色言曰:“朝廷以千里付公,汲汲⑦公務,猶懼有闕⑧,那得終日弄石?”米徑前以手于左袖取一石,其狀嵌空玲瓏,峰巒洞壑皆具,色極清潤。米舉石宛轉示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殊不顧,乃納之左袖。又出一石,疊嶂層巒,奇巧又甚。又納之左袖。最后出一石,盡天劃神鏤之巧。又顧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忽曰:“非獨公愛,我亦愛也!”即就米手攫取之,徑登車去。
《宋人軼事匯編·宋稗類鈔》卷一三
[注 釋]
①斛(hu):古量器名。②旸(yang):晴。③涴:污染。④具:準備飯食或酒席。⑤申:展開。⑥廉:考察,察訪。⑦汲汲:急切貌。⑧闕:過錯。
上一篇:《秦翰》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秦翰》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耶律乙辛》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耶律乙辛》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