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道家洞天
峨眉在漢末就成為仙家寶地,道家謂之“第七洞天”,后佛事日盛,道觀衰微,但許多道家仙話仍流傳至今。
呂仙結緣峨眉山
呂洞賓與峨眉結緣甚深。相傳呂洞賓到峨眉山后,曾住紫芝洞,后在千人洞隱修,已達到出神入化之境。《峨眉山志》載,明代有獵人見洞外一童子玩耍,初不以為意,復思荒林野谷了無人家,恐虎狼傷害,返身大呼,則無影無蹤。后有云游道士相告,乃呂洞賓得道,“復歸于嬰兒”。今洞壁上仍有刀劍痕,傳為當年呂洞賓練劍所為。明萬歷十三年(1584),信道篤誠的四川巡撫郝衛蠃在附近修“呂仙祠”,塑供純陽像,崇禎六年(1633)擴建,改名純陽殿。殿中有純陽立、坐、臥三種姿態塑像。臥像醉眼朦朧,側身半躺。枋上有聯:“穩睡為何因?遍游天下,未得緣人說妙道;醉眼無別事,厭聞世況,掀起記卷樂長生。”
清乾隆年間,僧人在殿外擴建佛堂,改供彌勒,使道教在峨眉山上的最后一個宮觀名存實亡。
殿右不遠,有長35米,寬2米,高2.5米紫黃色大石于巨壑中,形如逆水行舟,俗謂石船子,佛稱普賢船、菩薩神船。傳說本是當年普賢(一說鑒真)運送經書的木船,因怕被偷,藏于此,化為石船。船畔山腰有明人刻“藏舟于壑”四個大字。船南有龍門洞,上有蘇東坡“龍門”二字。殿前有“普賢石”,傳為普賢游山在此休息時所坐。殿后有玉女峰,尖秀插空。峰下有玉女池,玉女峰的仙女常在池中洗滌。宋代邛州刺史馮楫曾在此結廬隱居,每日頌經不輟,感動了仙女,常贈以食物。一晚風雨大作,一聲龍吟,他便再無蹤跡。后人于此建“飛龍庵”祭祀。
純陽殿外、龍門洞南有授道臺。臺上原有軒皇觀,今已毀。相傳軒轅黃帝退位后,隱居黃河邊,夜夢道人指點,到峨眉山求仙,后來在此遇老君授《三一五分之法》,日夜頌讀不輟,百年后得道升天。后人據此名臺建觀。據說唐僖宗時,有一道士欲步軒轅后塵,在此建觀修煉,多年不見仙人來指點,頗覺孤單,于是修了三百零五間靜室,招來百名道童,一時熱鬧非凡。無奈道童耐不得清苦,相繼離去。老道羽化后,便無人問津了。清代譚鐘岳繪制峨眉山圖時至此,見滿目荒敗,感慨為詩:“宋皇坪外聳高臺,猶憶軒轅訪道來;三百五間靜室渺,洞天何日更重開。”
“九老緣何到此間”
“三皇九老洞,萬古一仙峰”。仙峰寺在洪椿坪與洗象池之間,元代始建,古稱慈延寺、慈佛院,又名仙峰禪院。初為小庵,明萬歷四十年(1612)改建。
仙峰寺殿宇四重,覆以錫板鐵瓦。寺內存日本松濤和尚作《萬壑一鐘》名畫。清代趙熙撰聯:“山中白鶴為佳侶;天外蒼龍護御書。”后殿為舍利銅塔。寺前古木參天,寺后長壽巖高聳入云,迎面華嚴頂孤峰屹立。寺外不遠,有刻著“南無阿彌普賢菩薩”和“仙圭”大字的巨石,人呼三峰石,寺名即由此而來。寺周為群猴棲息地,每隨游客討食,倍添山中情趣。珍貴植物珙桐樹茂密成林,繁花滿樹時,如翩翩白蝶、振翅白鴿。此地原為道家勝地,今存天皇臺、真人峰、九老洞等,都系道家名號。與仙峰寺并稱“九老仙府”的九老洞距此數百米。洞口約4米,內洞重疊,深不可測;洞外春夏秋時繁花滿枝,花紅葉翠,景致萬端。相傳軒轅皇帝上山尋訪天皇真人,路經此地,見一鶴發童顏老者獨坐洞外。問其壽,答曾幫補天的女媧撿過石頭;問伙伴幾個,答有九人,“九老洞”因此得名。
以后,也有人在此見過九老。一年,仙峰寺和尚見洞前有九個老者下棋,其中一個邀他對奕。局中,老者隨手摸出個大桃,掰一半讓他吃。棋罷歸寺,徒弟已長成白發老翁。相傳宋時有人燃炬入洞,行約30里,聞雞犬之聲,蝙蝠如鴉撲炬,乃出,見洞壁斑駁,刻許多奇文異字,其中天英、天任、天柱等,即九老名姓。據說洞中有九個支洞,各支洞又有九小洞、九陰溝,溝中有龍居住,深不可測。趙公明曾在洞中修煉,洞中有財神殿。清代趙熙曾作《九老洞》詩:“山僧指山洞,云在碧巖西;自昔仙皇語,曾傳九老棲。和風弄香草,往往聞天雞;下有陰河接,蒼龍兩角齊。”《峨眉圖志》的繪制者、清光緒時進士、畫師、詩人譚鐘岳在《峨眉十景》的《九老仙府》中云“圖成九老記香山,九老緣何到此間;料是個中丹訣妙,致令九老遠追攀”。
九老洞后面不遠的三霄洞,相傳為趙公明的妹妹金霄、銀霄和碧霄修煉處。1937年秋,富順籍的演空和尚為三霄洞住持。一天,一群富順的善男信女將一口捐鑄的大鐘送到洞中。朝賀的人們唱起了圍鼓《三霄計擺黃河鎮》。洞中蠟燭遍燃,鐘鼓齊鳴。突然一聲巨響,四外漆黑,大股黃焰噴出,當場有七十二人窒息身亡。事后,調查無結果,只得封閉洞口,拆毀三霄娘娘廟,并明令禁止到此游玩。成都《新新新聞》發表了題為《峨眉山三霄洞慘案,三霄娘娘顯圣,七十余人喪生》的新聞。
以后,有人考察,認為是人聲鼎沸,震動洞內的瘴氣,引起爆炸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洞內遍燃蠟燭,燭火和人們的呼吸使氧氣耗盡,引起了瓦斯爆炸。
“找遍仙山不見仙”
“峨眉山上找神仙,找遍仙山不見仙;勸君莫把神仙找,神仙也想去凡間”。相傳這幾句詩是峨眉山上一個仙人留下的。古時有人到峨眉山尋仙不遇,碰到一打柴老漢。老漢說:“我在山上幾十年沒見過神仙,你就別做夢了”,勸曰:“清靜無為便是仙,何須走上峨眉山”。說罷砍根木棒,讓他騎著飛回了家。后人在此建“遇仙寺”。
遇仙寺在仙峰寺與洗象池之間,一排殿堂,六間小屋,精巧雅潔,系清同治元年(1862)圣懷和尚建。寺旁壁陡澗深,山泉飛瀑,叢林野卉,景致清幽。寺后二石朋立,中有一洞,名遇仙洞。傳漢代竇誼到峨眉山后,遇仙人指點隱居洞中,故名。后竇誼別居,洞內仙氣不散,干菜放入,不多時便可返青。宋代有四川宋文才過此,遇一老者請至密林深處一宮殿內,言為天皇真人所居,才獻瓊漿,外面有人呼喚,外出后,回首殿宇皆無。其時已過數月時光。次年,又有人于洞前見老者,言“身凈心閑便是仙,清心寡欲便是仙”。后人據此建寺,故又有諺:“先有遇仙洞,后建遇仙寺。”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鄂西之旅·武當山·道家一統天下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潛山·野人寨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