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元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衛元嵩》人物故事小傳
衛元嵩,生卒年不詳,北周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讀書,善長作文。性情譎詐。弱冠之年投亡名禪師為沙彌,不耐清苦,佯為狂放,僧侶皆以為譏恥。衛元嵩離開寺院,更衣還俗,潛入長安。天和(公元556—571年)中,作讖緯,預言世事,又仿《太玄經》作書,名曰《元包》。周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立,上書詆毀佛法,要求效仿魏太武帝。武帝信而重用衛元嵩,遂毀佛法。后不知其所終。
[正 史]
又有蜀郡衛元嵩者,亦好言將來之事,蓋江左寶志之流。天和中,著詩預論周隋廢興及皇家受命①,并有征驗。性尤②不信釋教,嘗上疏極論之。史失是事,故不為傳。
《周書》卷四七
[注 釋]
①皇家受命:指皇家天子受命于天而治世。②性尤:性格怪異,突出于眾。
[相關史料]
釋衛元嵩,益州成都人。少出家,為亡名法師①弟子,聰穎不偶。嘗以夜靜侍,旁曰:“世人洶洶②,貴耳賤目,即知皂白③,豈可得哉名?”曰:“汝欲名聲,若不佯狂,不可得也。”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觸物擒詠④,周歷二十余年。亡名入關,移住野安,自制琴聲為天女怨心,風弄亦有傳其聲者。
嘗謂兄曰:“蜀土狹小,不足展懷,欲游上京,與國士抗對,兄意如何?”兄曰:“當今王褒、庾信⑤名振四海。汝何所知,自取折辱。”答曰:“彼多讀書,自為文什⑥,至于天才大略,非其分也。”兄但聽看,即輕余⑦造關,為無過所,乃著俗服,關中卻回防者孰之⑧,嵩詐曰:“我是長安于長公家人,欲逃往蜀耳。”關家迭送至京。
于公曾在蜀,忽得相見,與之交游,貴勝名士,靡所不詣。即上廢佛法事,自此還俗。周祖納其言,又與道士張賓密加扇惑⑨,帝信而不猜,便行屏削。⑩嵩又制千字詩,即“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是也。并符讖緯(11),事后曉之。
隋開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蘇,云見閻羅。王問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錯追,可速放去。然卿識周武帝不?”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階陛,甚識。”王曰:“可往看汝武帝。”去一吏,引至一處,門窗椽瓦,并是鐵作。于鐵窗中見一人,極瘦,身作鐵色,著鐵枷鎖。祈見,泣曰:“大家(12)何因苦困乃尒?”答曰:“我大遭苦困,汝不見耳。今得至此,大是快樂。”祈曰:“作何罪業,受此苦困?”答曰:“汝不知耶,我以信衛元嵩言,毀廢佛法,故受此苦。”祈曰:“大家(12)何不往引衛元嵩來?”帝曰:“我尋往之,然曹司(13)處處搜求,乃遍三界,云無所見。若其朝來,我暮得脫,何所更論?卿還語世間人,為元嵩作福,早來相救。如其不至,解脫無期。”祈蘇,不忘冥事,勸起福助云。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
〔注 釋〕
①亡名法師:南郡(今湖北)宋氏之子。原名闕殆。家世清貴,少事佛,無妻室。梁亡為僧,居蜀中。周并蜀后入長安,士大夫驚其才華,勸返俗入仕,不聽。恒巡行南山諸寺,后不測所終。曾論及“至道”、“淳德”、“遣孰”、“去是非”、“修空”等,并文集10卷,盛行于世。②洶洶:同讻讻。形容喧擾。③皂白:即黑白,比喻是非。④擒(chi)詠:擒,傳播,鋪陳;擒詠謂為文鋪張詞藻。⑤王褒、庾信:均為北周文學家。王褒,字子淵,瑯邪臨沂(今山東)人,文名頗高,明人輯有《王司空集》。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人,庾肩吾之子。世稱庾開府,其暮年之作《哀江南賦》、《枯樹賦》等,風格蕭瑟蒼涼,為杜甫所推重。后人輯有《庾子山集》。⑥文什(shi):什,猶言輯,指書篇。自為文什即謂自己著書。⑦尒:同“爾”,猶“然”。⑧卻回防者孰之:卻回防者:即護關者。孰之:盤問是誰。⑨扇惑:扇同煽。煽動,蠱惑。⑩屏削:屏同擯,除去,棄,逐。指廢佛之事。(11)讖緯:讖(chen),舊時一種迷信。讖系巫師或方士制作的隱語或預言,作為吉兇的符驗或征兆;緯系對經書的解釋,為假托經義玄符箓瑞之書。(12)大家:敬稱之詞。(13)曹司:古時分科辦事的官署。這里指冥府官吏。
上一篇:《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司空圖》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司空圖》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