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慧遠》人物故事小傳
慧遠(公元334-416年),本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西)人。13歲時隨舅父游學洛陽,博綜六藝,尤善老、莊。年21時從名僧道安出家,聽道安講《般若經》,豁然而悟,覺得儒道九流都是糠秕。晉哀帝興寧三年隨道安南奔襄陽,13年后前秦攻襄陽,道安分散徒眾,慧遠自帶弟子數十人南下荊州,輾轉至尋陽,見廬山秀美,不忍離去,乃立精舍建寺院,收徒傳道,年83時終于廬山。慧遠的到來使廬山成為東晉的佛教中心,一心奉佛之人或當世名流學士,紛紛造訪廬山,謀與慧遠一見。各自為敵的桓玄與殷仲堪,劉裕與盧循,都對慧遠尊敬倍至。公元402年與劉遺民、雷次宗等百余人立誓,期生西方凈土,并組織白蓮社,同修凈業。后世凈土宗尊之為初祖。慧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居廬山30多年,著述甚豐。他使佛學、儒學、玄學相互調和,共同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壯大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正 史]
盧循①字于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之曾孫也。雙眸冏澈,瞳子四轉,善草隸奕棋之藝。沙門慧遠有鑒裁,見而謂之曰:“君雖體涉風素,而志存不軌。”
《晉書·盧循傳》
[注 釋]
①盧循(公元?—411年):東晉農民起義領袖,奉天師道,詳見“盧循”條。
[相關史料]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弱而好書,

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后聞安講《波若經》,豁然而悟,乃嘆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與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既入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晝,貧旅無資,缊纊常缺,而昆弟恪恭,始終不懈。有沙門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矣。”遠藉解于前因,發勝心于曠劫,故能神明英越,機鑒遐深。安公常嘆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于是惑者曉然,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
安有弟子法遇、曇徽,皆風才照灼,志業清敏,并推伏焉。后隨安公南游樊河。偽秦建元九年,秦將苻丕冠斥襄陽,②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勖③,懼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于是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后欲住羅浮山④,及屆潯陽⑤,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大遠,遠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時有沙門慧永,居在西林,與遠同門舊好,遂要遠同止。永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為遠復于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遠創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復于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筵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形,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經道取流沙西一萬五千八百五十里,每欣感交懷,志欲瞻視。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遠乃背山臨流,營筑龕室,妙算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煙霧,暉相炳曖,若隱而顯,遠乃著銘曰:“廓矣大像,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迥暉層巖,凝映虛亭。在陰不昧,處闇逾明。婉步蟬蛻,朝宗百靈。應不同方,跡絕杳冥。……”
又昔潯陽陶侃⑥經鎮廣州,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經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⑦像,即接歸,以送武昌⑧寒溪寺。寺主僧珍嘗往夏口⑨,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神龍圍繞。珍覺馳還寺,寺既焚盡,唯像屋存焉。侃后移鎮,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數十人舉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沒,使者懼而反之,竟不能獲。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故荊楚之間,為之謠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云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創寺既成,祈心奉請,乃飄然自輕,往還無梗⑩。方知遠之神感,證在風諺矣。于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迦余化,于斯復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并不期而至,望風遙集。
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并棄世遺榮,依遠游止。(11)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12)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焉。惟斯一會之眾。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
遠神韻嚴肅,容止方棱,凡預瞻視,莫不心形戰栗。曾有沙門持竹如意,欲以奉獻,入山信宿,竟不敢陳,竊留席隅,默然而去。有慧義法師,強正少憚,將欲造山,謂遠弟子慧寶曰:“諸君庸才,望風推服,今試觀我如何。”至山,值遠講《法華》,每欲難問,輒心悸汗流,竟不敢語。出謂慧寶謂:“此公定可訝。”其伏物蓋眾如此。殷仲堪(13)之荊州,過山展敬,與遠共臨北澗論《易》體,移景不倦。見而嘆曰:“識信深明,實難為庶。”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并欽慕風德,遙致師敬。謐修書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越(14)履順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復何羨于遐齡,聊想斯理,久已得之,為復酬來信耳。”盧循初下據江州城,入山詣遠。遠少與循父嘏同為書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因朝夕音問。僧有諫遠者曰:“循為國寇,與之交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豈不為識者所察,此不足懼。”及宋武(15)追討盧循,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必無彼此。”乃遣使赍(16)書致敬,并遺錢米,于是遠近方服其明見。
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缺。遠慨其道缺,乃令弟子法凈、法領等,遠尋眾經。逾越沙雪,曠歲方反,皆獲梵本,得以傳譯。昔安法師(17)在關,請曇摩難提出《阿毗曇心》,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后有罽賓(18)沙門僧迦提婆,博識眾典,以晉太元十六年(19),來至潯陽。遠請重譯《阿毗曇心》及《三法度論》,于是二學乃興,并制序標宗,貽于學者。孜孜為道,務在弘法,每逢西域一賓,輒懇惻諮訪。聞羅什入關,即遣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后有弗若多羅來適關中,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為晉文,三分始二,而多羅棄世,遠常慨其未備。及聞曇摩流支入秦,復善誦此部,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于關中更出余分,故十誦一部具足無缺,晉地獲本,相傳至今。蔥外妙典,關中勝說,(20)所以來茲土者,遠之力也。外國眾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岳。其神理之跡,故未可測也。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21)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嘆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羅什見論而嘆曰:“邊國人未有經,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
秦主姚興欽德風名,嘆其才思,致書殷勤,信餉連接,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以申疑心,又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新出,興送論并遺書曰:“《大智論》新譯訖,此既龍樹(22)所作,又是方等(23)旨歸,宜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然此諸道士,咸相推謝,無敢動手,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后之學者。”遠答書云:“欲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之意。貧道聞,懷大非小褚所容,汲深非短綆所測。(24)披省之日,有愧高命,又體羸多疾,觸事有廢,不復屬意已來,其日亦久,緣來告之重,輒粗綴所懷。至于研究之美,當復期諸明德。”其名高遠固如此。遠常謂《大智論》文句繁廣,初學難尋,乃抄其要文,撰為二十卷。序致淵雅,使夫學者息過半之功矣。
后桓玄征殷仲堪軍經廬山,要遠出虎溪(25),遠稱疾不堪,玄自入山。左右謂玄曰:“昔殷仲堪入山禮遠,愿公勿敬之。”玄答:“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及至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曰:“立身行道。”玄稱善。所懷問難,不敢復言,乃說征討之意。遠不答。玄又問:“何以見愿。”遠云:“愿檀越安穩,使彼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生所未見。”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貽書騁說,勸令登仕。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志逾丹石,終莫能迥。俄而玄欲沙汰(26)眾僧,教僚屬曰:“沙門有能申述經誥,暢說義理,或經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違于此者,悉皆罷遣,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遠與玄書曰:“佛教凌遲,穢雜日久,每一尋至,慨憤盈懷。常恐運出非意,淪湑將及。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夫涇以渭分,則清濁殊勢;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后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懷直者無負俗之嫌。道世交興,三寶復隆矣。”因廣立條制,玄從之。
昔成帝(27)幼沖,庾冰輔正,以為沙門應敬王者,尚書令何充、仆射褚昱、諸葛恢等,奏不應敬禮,官議悉同充等,門下承冰旨為駁,同異紛然,竟莫能定。及玄在姑熟(28),欲令盡敬,乃與遠書曰:“沙門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于理又是所未喻,一代大事,不可令其體不充。近八座書,今以呈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當行之事一二,令詳盡想,必有以釋其所疑耳。”遠答書曰:“夫稱沙門者何耶,謂能發矇俗之幽昏,啟化表之玄路,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挹其遺風,潄流者味其余津。若然,雖大業未就,觀其超步之跡,所悟固已弘矣。又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玄雖茍執先志,恥即外從,而睹遠辭旨,趑趄(29)未決。有頃玄篡位,(30)即下書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測,推奉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諸道人勿復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凡有五篇:一曰在家……二曰出家……三曰求宗不順化……四曰體極不兼應……五曰形盡神不滅。……此是論之大意,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跡矣。
及桓玄西奔,晉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候覲,遠稱疾不行。帝遺使勞問,遠修書曰:“釋慧遠頓首。陽月和暖,愿御膳順宜。貧道先嬰重疾,年衰益甚,狠蒙慈詔,曲垂光慰,咸懼之深,實百于懷。幸遇慶會,而形不自運,此情此慨,良無以喻。”詔答:“陽中感懷,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去月發江陵,在道多諸惡情,遲兼常,本冀經過相見。法師既養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無復因,增其嘆恨。”陳郡謝靈運(31)負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見,肅然心服。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夫預學徒,莫不依擬。時遠講《喪服經》,雷次宗、宗炳等,并執卷承旨。次宗后別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因寄書嘲之曰:“昔與足下共于釋和上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其化兼道俗,斯類非一。
自遠卜居廬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焉。以晉義熙十二年(32)八月初動散,至六日困篤,大德耆年(33),皆稽顙請飲豉酒(34),不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請以密和水為漿。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不,卷未半而終,春秋八十三矣。門徒號痛,若喪考妣,道俗奔赴,轂繼肩隨。遠以凡夫之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遺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潯陽太守阮保于山西嶺鑿壙(35)開隧,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南陽宗炳又立碑寺門。初遠善屬文章,辭氣清雅,席上談吐,精義簡要。加以容儀端整,風彩灑落,故圖像于寺,遐邇式瞻。所著論序銘贊詩書集為十卷,五十余篇,見重于世。
《高僧傳·義解三》卷六
張野《遠法師銘》曰:“沙門釋惠遠(36),雁門樓煩人。本姓賈氏,世為冠族。年十二,隨舅令狐氏游學許、洛。年二十一,欲南渡,就范宣子學,道阻不通,遇釋道安以為師。抽簪落發,研求法藏。釋曇翼每資以燈燭之費。誦鑒淹遠,高悟冥跡。安常嘆曰:‘道流東國,其在遠乎?’襄陽既沒,振錫南游,結宇靈岳(37)。自年六十,不復出山。名被流沙,彼國僧眾,皆稱漢地有大乘沙門。每至然(38)香禮拜,輒東向致敬。年八十三而終。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注引《遠法師銘》
〔注 釋〕
①“值”句:公元349年4月,石虎病死,太子石世即位。石世為前趙國君劉曜的女兒安定公主所生,即位時年僅11歲,母親劉氏臨朝聽政。石虎之子彭城王石遵一聽說父親去世,就舉兵發難,不久殺死石世及劉氏。石世在位僅33天。石沖聽說石遵殺石世稱帝,起兵討伐,戰敗身死。不久石虎養孫石閔殺掉石遵,石鑒乘機當上皇帝,旋又被石閔殺死,自立為帝。此時石祇也在舊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即皇帝位。不久石祇被叛將殺死。后趙滅亡了。這幾位皇帝在位時間都極短。石虎死后他幾個兒子為爭奪帝位發生的混戰使中原大亂。石閔是石虎養子冉瞻之子,即冉閔,他殺掉石鑒后建立十六國中的冉魏。但不足3年即亡于前燕慕容俊。慧遠欲此時南渡東晉,因時局紛亂,未成。②“偽秦”句:前秦苻堅建元九年,公元373年。苻丕(公元?—386年),苻堅子,堅死后為前秦皇帝,公元385—386年在位。③勖(xu):勉勵。④羅浮山:今廣東境內。⑤潯陽:今江西九江。廬山在郡治東南。⑥“又昔”句:陶侃(公元259—334年),東晉廬江尋陽(九江)人,字士行。官至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喜浮華與清談,常勉人當惜光陰,為后世所稱。⑦阿育王: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公元前232年逝。在位期間佛教獲得巨大發展。⑧武昌:今湖北鄂洲。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⑩梗(geng):阻塞,妨礙。(11)“彭城”句:彭城為今江蘇徐州,豫章為今江西,雁門為今山西北部,新蔡為今河南新蔡,南陽為今河南南陽。除豫章外均不在東晉境內。(12)“惟歲”句:歲指中國用以紀年的木星。戰國秦漢時代有一種星歲紀年法,假想有一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相等而運動相反的天體叫“太歲”,當木星在丑位時,太歲在寅位,這一年叫“攝提格”。后來演化為干支紀年法,攝提格稱“寅年”。攝提是星官名,屬28宿中的亢宿。攝提格指太歲到了攝提星官這一年。朔,每月初一,這一天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月球以暗面對著地球,地球上看不到月光。(13)殷仲堪(公元?—399年):東晉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人。少奉天師道,善清談。官至刺史。公元398年連結王恭、桓玄起兵討伐會稽王司馬道子。次年敗于桓玄,自殺。(14)檀越:即施主,和尚稱施舍財物給佛寺的人。通常用來稱呼一般的在家人。(15)宋武:宋武指劉裕(公元363—422年)。先從劉牢之擊敗孫恩起義。公元405年敗桓玄,遂掌朝政。出兵滅南燕,回師擊敗盧循起義。盧循從江浙沿海浮至廣州,又從廣州北進豫章,及尋陽,不久劉裕回師敗之。公元420年代晉稱帝,即宋武帝。(16)赍(ji):把東西送給別人。與遺(wei)同義。(17)安法師:指慧遠的師傅道安。(18)罽(ji)賓:古西域國名,今克什米爾一帶。(19)晉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20)“蔥外”句:蔥外,蔥嶺以西,泛指佛教諸國。關中代指前秦后秦高僧,如鳩摩羅什等。(21)泥洹常往:泥洹,即涅槃,又作泥日、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意譯作滅、寂滅、寂、無生。原來指吹滅,或吹滅的狀態;其后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菩提)的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的悟界,亦為佛教終極的實踐目的,故表佛教的特征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常住,一般略稱常,為無常的對稱。意指綿亙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滅變易。(22)龍樹(Nagarjuna):亦譯龍勝、龍猛,古印度公元二或三世紀的佛教哲學家,大乘佛教中觀宗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之一。南印度人。原為婆羅門學者,后皈依佛教。初從迦毗摩羅習小乘之藏,意猶未滿,后改學大乘經典,深達奧義。他的“空”、“中道”、“二諦(真諦、俗諦)”等學說亦稱“大乘空宗”或“空宗”,對古印度哲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佛教尊為龍樹菩薩。著述甚多,有“千部論主”之稱。主要有《中觀本頌》(《中論》)、《十二門論》、《回諍論》、《大智度論》等。(23)方等:亦稱“方廣”。佛教認為所說的道理方正平等而廣博,故名。原為一切大乘經的通名。后天臺宗用為《維摩》、《楞伽》、《金光明》等部分大乘經的別稱。(24)褚(zhu):指在衣服里鋪絲綿。綆(geng):汲水用的繩子。(25)虎溪:廬山上的一條山溪。慧遠隱于廬山,活動以虎溪為界,決不越出虎溪一步。“虎溪三笑”的傳說講了儒家王羲之、道家陸修靜同訪釋家慧遠,3人談笑風生下山,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把兩人送得太遠,慧遠越過了虎溪。3人相視而笑。王羲之與慧遠同時代,活動地點相近,可能有訪;陸修靜是南朝人,不可能上廬山訪慧遠。(26)沙汰:淘汰,裁減。(27)晉成帝:司馬衍(公元321—342年),即位時年僅5歲。公元325—342年在位。(28)姑熟:姑熟城,又名南洲(州)。即今安徽當涂縣。(29)趑趄(zi ju):原意為行路困難,此處指猶豫不決。(30)玄篡位:桓玄擊敗殷仲堪、楊佺期之后,進督八州及楊、豫八郡,自以為三分天下有其二,遂有覬覦帝位之心。公元402年桓玄率兵入京,總攬朝政。次年底,廢晉安帝司馬德宗,遷居尋陽。桓玄稱帝。不久劉裕起兵討桓玄。公元404年桓玄兵敗身死。(31)謝靈運(公元385—433年):東晉南朝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玄孫。擅長山水詩賦,為山水派詩人的創始人。(32)義熙十二年:晉安帝司馬德宗年號,公元416年。(33)耆年:老年。耆(qi),60歲以上的人。(34)豉(chi)酒,把大豆泡透弄熟經發酵制成。(35)壙(kuang):墓穴。(36)惠遠:即慧遠。(37)靈岳:即廬山。(38)然:同燃。
上一篇:《徐達》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徐達》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戚繼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戚繼光》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