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的繁榮,促使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解體,許多地方的民風不再輕視商賈,官員、士人都參與經商。手工業者的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班匠普遍征銀,許多手工業者的產品主要是以出賣為目的。當時的浙江嘉善和松江紡紗織布業十分發達,民謠唱道: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魏塘即嘉善縣城所在地。明末書畫家董其昌穿了一件用松江產的紫花布做的道袍,這種布料本用來作葬禮服裝的,由于董是名人,大家都爭相模仿,布價一下子抬高,機戶從而大賺,機戶為此送錢給董表示感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機戶破產了,成為受雇他人的工人,一些機戶發了財,就成為工場主。如杭州的張瀚,先從一張織機起家,因為制品精美銷路好,織機增至20余臺,仍不能滿足需要。這種機戶在江南紡織中心相當普遍,史稱他們 “以機為田,以梭為耒”。機戶備有織機,織工每天清晨起在廟門口等著大戶雇用,機戶一日不開工則不能周轉,織工一天沒活干就無飯吃,工場內部分工較好,已有相當的雇工經營方式特點。松江盛產一種暑襪,城中開店百余家,店里把原料分給工人,做好后到店里交貨取值。礦冶業也有關于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單位的記載,廣東韶州、惠州有無主官山,產有鐵礦,每年秋收時,礦主就采礦冶鐵,每爐所聚工人達二三百個。在制瓷業方面,資本主義的管理方式在民窯的管理更為明顯。明代的景德鎮除官窯外,民窯多至二三百座,這里 “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人們將它戲稱為 “四時雷電鎮。” 吸引許多外地傭工到此謀生,陶工和窯戶的關系純屬支付傭值的雇傭關系。但這種資本主義萌芽還是稀疏的,嚴苛的封建統治使其難以順利生長。
上一篇:《谷城再起燎原火》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身死九月新政亡》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