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儒家的傳統是輕視技術的,即使是學識淵博的醫生,也只能歸入奇伎方士之類,根本不能和儒士并列。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就出生于這樣的時代。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正德十三年 (1518年) 生于湖廣蘄州 (今湖北蘄春縣)。李時珍的祖父、父親都是當地著名的醫生,由于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很低,父親便想讓他走通過科舉做官的道路,可李時珍根本沒有興趣,14歲那年中了秀才,其后參加了三次鄉試都沒考中,父親只好讓他繼承祖業了。到30歲左右,李時珍已是較為知名的醫生了。楚王知道后,叫他做楚王府的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一次,楚王的兒子突然昏死過去,經李時珍搶救得以脫離危險,楚王對他妙手回春的醫術深為佩服,便把他推薦給北京的太醫院。可李時珍并不在乎這個升遷機會。當時神宗熱衷于燒香煉丹,進仙丹、長生藥的方士往往飛黃騰達,于是太醫院也是一片烏煙瘴氣,李時珍怎肯與這些庸人同流合污? 不到一年,他便辭職還鄉了。在長期的行醫中,他深感傳世的藥物學專著即各種“本草”,有不少疏漏和錯誤,他決心自己重編一本可信的 “本草”。李時珍認真閱讀了800余種書籍,醫書之外,子史、經傳、聲韻、樂府無不畢覽,作了大量的讀書札記。他很注重實地調查,常帶領兒子、學生到深山密林去考察,沿途訪問當地的勞動人民,虛心請教,訂正了許多書本上的錯誤。他35歲那年開始全力編寫 《本草綱目》,還動員了全家的力量,兒孫弟子或幫助抄寫,或幫助繪圖,前后經過三次較大的修改,直到萬歷六年才完成,用了將近30年。全書50卷,190多萬字,插圖src0幅,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為了此書,李時珍耗費了一生的心血。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一代奇才徐文長》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