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
出處: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解析:
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古代梁國有個大夫叫宋就,曾經做過跟楚國相鄰的邊境縣的縣令。梁國邊亭的百姓跟楚國邊亭的百姓都種瓜,各有各的數量。梁國邊亭的人勤勞,頻頻澆灌他們的瓜,瓜長得很好;楚國邊亭的人懶惰,很少澆灌他們的瓜,瓜長得不好。楚國縣令對于梁亭的瓜長得好,自己的瓜長得不好很生氣。楚亭人心里憎恨梁亭的瓜長得好過自己的,因而在夜里就偷偷地抓翻梁亭的瓜,梁亭的瓜有許多都枯死了。
梁亭的人發覺后,就請示他們的縣尉,也要偷偷地去抓翻楚亭的瓜來報復。縣尉就又請示宋就,宋就說:“啊!這怎么可以呢?這是結怨招禍的做法啊。別人做壞事,自己也跟著做壞事,心胸怎么能這么狹隘啊!你們一定要每晚派人過去,悄悄地在夜里澆灌楚亭的瓜,而且不要讓他們知道啊。”在這以后,梁亭人就每晚在夜里悄悄地澆灌楚亭的瓜。
楚亭的人早上巡視他們的瓜,發現都已被澆灌過了,瓜也長得一天比一天好,感到奇怪,便進行偵察,發現竟然是梁亭人幫助澆灌的。楚國縣令聽到了,非常高興,就詳盡地把情況報告楚王。楚王聽后感到很慚愧,在內心責備自己。他告訴他的官吏說:“追問那些去抓翻梁亭瓜的人,莫非他們還有別的罪過(還有沒有做過別的對不起梁國人的事)?這是梁國人暗中責備我們啊!。”然后,他又命人用厚重的財物答謝梁國人,并請求與梁王交好。楚王在位的時候,就稱贊梁王,認為他是真心實意與楚國交好的。所以梁國與楚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
諺語說:“把失敗轉變為成功,因禍而得福。”老子說:“以德報怨。”豁達大度、胸懷寬闊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中國過去有句俗話,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泛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之人。古往今來的史實表明,凡事業上建功立業、取得成就的,絕非是那些胸襟狹窄、小肚雞腸、謹小慎微的人,而是那些襟懷坦蕩、寬宏大量、豁達大度者。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曹操和周瑜,都是才華橫溢的人,而兩個人的度量卻大相徑庭。曹操是個有度量的軍事家、政治家。袁紹進攻曹操時,令陳琳寫了篇討曹檄文。陳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罵了一頓,而且罵到了曹操父親、祖父的頭上。曹操當時氣得全身冒汗。不久,袁紹兵敗,陳琳落到曹操手里,曹操這下可有了報復的機會。然而,曹操并沒有那樣做,他仰慕陳琳的才華,不但沒有殺他,反而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陳琳很感動,后來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由于曹操寬容大度,能容納反對過自己的人,也使得一些有識之士紛紛相投,以身許國,雖死不辭。曹操的勢力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后統一北方,其寬大容人未嘗不是原因之一。
周瑜是東吳的都督,聰明過人。京劇《轅門斬子》中楊延昭的唱段中說:“三國中小周郎名揚四海,七歲上學兵法人稱將才。在赤壁用火攻神鬼難解,燒曹兵八十萬無處葬埋。”他雖是一個有才干的將領,卻沒有大將的度量,妒忌心極盛,容不得比自己強的人。在“孫劉聯合,共拒曹兵”之際,周瑜見諸葛亮處處勝己一籌,便耿耿于懷,幾次欲害之,均未得逞。赤壁大戰,周瑜損兵馬,費糧財,卻讓諸葛亮圖了個現成,取了南郡,得了荊州,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之后,周瑜用美人計騙劉備去東吳成親,被孔明將計就計,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又氣得他“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最后,周瑜用“假途滅虢”之計謀取荊州,被孔明識破。孔明以四路兵馬將周瑜圍住,并寫信規勸他。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無怪東吳寬厚老成的魯子敬感嘆地說:“公瑾(周瑜)量窄,自取死耳!”
從上述故事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具有“豁達大度”之風并非小事,它不但關系到自己的工作、學習乃至生命和健康,而且關系到事業的興衰與成敗。
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產生誤解是常有的事,如何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我們的祖先留下許多閃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鑒的經驗。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以寬厚的態度待人,并非軟弱無能,而是自信的表現,是正義的行為,尤其是“以德報怨”的高風亮節,可以使人反躬自問,心悅誠服。史書上記載了許多“以德報怨”的感人故事,《續漢書》中記載的曹騰的父親曹陰“以德報怨”的故事亦很感人。他的鄰居喂養了頭豬,長得和曹家喂的豬模樣相似。有一天,鄰家的豬跑丟了,他便到曹家來認,說曹家這頭豬就是他家丟的那頭豬,曹陰心里知道他搞錯了,卻不和他爭辯,二話沒說就讓他把豬牽走了。后來,鄰家的豬又自己跑回來了,他這才知道弄錯了,心中“大慚”,連忙把豬趕還曹家。這時,曹陰仍是二話沒說,只是“笑而受之”。曹陰的態度和氣量,對丟豬鄰居是一種無聲的感染和教育。
有的人遇事想不開,甚至為芝麻粒那么大點事也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自己折磨自己,也有的人覺得謙讓“吃虧”、“窩囊”,因而在非原則矛盾面前總以強硬的態度出現,甚至大動干戈,結果非但矛盾不能緩解,而且丟了自己的人格。因而,每一個人都應培養自己“豁達大度”的美德。當然,忍讓總有個“度”,這個“度”就是最終不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離開了這個“度”,無原則地忍讓和妥協,那是我們所不主張的。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得好:“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上一篇:仁者顏真卿
下一篇:元德秀的仁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