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嵩
字可喬。湖北黃岡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三甲第二十二名。乾隆八年 (1743) 知文登縣事。到任后,重視士子寫作,擇其佳者,親評改之。愛民如子,尤重農事。每逢春夏之交,必騎馬到各鄉視農耕種,勤者賞,惰者罰,以明示勸懲。文登多山,一日行至峰回路轉處,數人耘苗鋤草,不知縣官至,一邊鋤地,一邊高唱山歌。維嵩所騎之馬剛出山角,陡聞農人疾呼,馬驚逸,人落馬,跟班將鞭打農夫,維嵩不許。問其高呼何為? 眾曰: “此山歌也,唱起來眾力齊而不疲。”維嵩令眾人從頭誦之,喜曰: “確實不假!”賞之而去。自此,耘者見官至,高聲歌唱,毫不諱避。一日遇一農人臥田畔,呼之起,將責之。農曰: “小人非惰,自朝至午,兩頓無食,因此餓不能起。”維嵩聽后,甚憫之,贈錢,令買食速耘。幾天后,又遇一農夫臥田畔。問之,答曰: “小人午歸,見盆盂皆空,僅收得雞子二十枚,令妻煮食未飽,是以臥耳。”維嵩聽后怒曰: “二十雞子,換成小米可飽食數頓,而食雞子僅供一餐,可知你不務正業! ”命隨行跟班鞭打了一頓。后值歲饑,公私糧儲俱盡,無可賑貸,于是教民挖食野菜。民曰: “菜都挖光,沒有能吃的野菜。”維嵩答曰: “所剩尚多! ”拿出 《農政全書》 中所譜各種野菜給大家看。民眾于是賴以渡過饑荒。至民國間,民遇饑年,遍山野菜沒有漏挖,傳為維嵩之教。蒞任文登十年,奉公守法,民眾對其非常愛戴。乾隆十八年(1754)告歸。文登舉人畢宿庚送詩有句云: 兩袖清風三徑菊[1],十年膏雨[2]萬家春。其清操可見。
附: 于熙學 《送鄭明府歸黃岡》詩
文章王夢澤[3],仿佛漢東京[4]。
此地推君繼,循良又著名。
民貧安政簡,年至得身輕。
竟不桐鄉戀[5],春風一路生。
水潦頻年作,村村菜色多。
端能勤撫字,不惜數奔波。
天為豐春麥,田因澤晚禾。
即令辭重負,行矣邈[6]江沱。
自信歸休好,年來只見君。
偉經仍秉燭,倚杖且望云。
江闊魚千里,山深竹二分。
雪堂臨眺日,應念久離群。
【注釋】
[1] 三徑菊: 意謂像陶公一樣安于清貧。晉代陶淵明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描述自己歸隱的家園,后世因用“三徑”代指家園,并常用作吟詠退隱生活。
[2] 膏雨: 滋潤作物的霖雨。意指鄭維嵩的恩澤。
[3] 王夢澤: (文章) 稱勝于夢澤。王 (wàng) ,動詞,稱王,數第一。鄭維蒿是黃岡人,地近云夢澤。
[4] 漢東京: 指東漢京城洛陽崇儒尚文之風。
[5] 竟無桐鄉戀: 謂無意在文登養老,仍要回故鄉。漢大司農朱邑曾為桐鄉縣嗇夫,受民愛戴。朱邑病將死,囑其子: 故為桐鄉吏,其民愛我,必葬我桐鄉。后世子奉我,不如桐鄉民。
[6] 邈 (miǎo) : 遙遠。
上一篇:賽璋
下一篇:郭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