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甫
一、從簽判到衢州知州
在鄞江(今奉化江)岸邊,有個鄞縣(今浙江寧波),縣里有個袁燮,字和叔,學者稱為“絜齋先生”。袁燮曾師事理學大師陸九淵,淳熙進士,歷官江陰(今屬江蘇)縣尉、權知隆興府(府治新建、南昌,今江西南昌)、都官郎官、司封、國子祭酒、禮部侍郎、溫州(州治永嘉,今浙江溫州)知州。袁燮為人樸直,勤于學問,著有《絜齋集》。
袁燮有個兒子,叫袁甫,字廣微。袁甫好學上進,為人誠直。宋寧宗坐天下第20年,即嘉定七年(1214),袁燮大魁天下,成為眾人艷稱的狀元。
中狀元后,袁甫出任簽書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簽書判官廳公事,簡稱“簽判”,京官充任州府判官,叫“簽書判官廳公事”,佐理政務,是建康軍的佐官。不久,授秘書省正字,掌訂正典籍訛誤。袁甫入京,上疏寧宗,道: “君臨天下不可一日無恐懼之心。當今值得害怕的,大別之,有五: 端正賢良遭斥逐,諂諛奉承被任用,杜忠臣敢諫之門,此為一可懼。戰(zhàn)事既開,糧餉接濟不上,士卒無餉,則有蕭墻之禍,此為二可懼。陛下深居簡出,群臣處理簿書,多獨自決斷,少虛心咨訪,天下大事難以上達,此為三可懼。外患未弭,內患方深,但朝野熙熙,無異平時,大臣自謂雅量足以鎮(zhèn)撫天下,不知宴樂實為鳩毒,此為四可懼。陛下恭儉有余,剛斷不足,庸夫奸人,茍求富貴,但未聞圣上黜陟; 武將交結,州郡賄賂,都是受貴幸近臣的影響,此為五可懼。其他禍根隱患,不可悉數。局勢如此,將何以答復上天的譴責,召致太平?”他還建議嚴格擇選守土將帥,集中軍權,興建屯田。
袁甫的上疏,切中時弊。但寧宗趙擴昏庸,是非不分,忠奸莫辯,袁甫的上疏也就難有什么效果。
過了一段時間,袁甫進官為校書郎。校書郎也屬秘書省,高于正字,掌校讎典籍。升官不久,袁甫上疏說: “邊事的弊病不在國外而在國內。偷安的禍根不去,國本終久難立; 壅塞的禍根不去,血脈終久不通; 忌妒的禍根不去,將帥終久難擇; 欺罔的禍根不去,糧餉終久難辦。祖宗統(tǒng)治天下,政事雖委宰臣,但必選剛直不阿的人為御史,敢于論駁的人為給事中,以懲治奸臣,振肅朝綱。若能真正地體察這些問題而革除弊端,哪里還有偷安、壅塞的人?”但他的這番上疏也沒有什么效果。
不久,袁甫出任湖州(州治烏程、歸安,今浙江湖州)通判,即湖州副長官。袁甫在湖州,探討征糧的弊端,加以革除,以增加國庫積貯; 核查隱瞞不報的田產; 增設嬰兒局,收贍孤兒。他的治績頗為顯著。
袁甫被征召入京,出任秘書省秘書郎,掌集賢院、史館、昭文館、秘閣圖籍。尋即升任秘書省著作佐郎、徽州(州治歙縣,今屬安徽)知州。袁甫治徽州,以教化為先,提高學校的地位。他咨訪民人,問他們有什么難事,有何要求,然后,歸納成幾條上奏: 請蠲減婺源(今屬安徽)盨絹1. 7萬余匹,茶租折帛錢1. 5萬余貫,月樁錢(雜稅名稱,紹興二年即公元1132年始置,令江南東路每月堆樁并發(fā)送10萬貫以供軍需)6000余貫; 請照咸平(998~ 1003)、紹興(1131~ 1162)、乾道(1165~ 1173)年間的寬恤方法,收購徽州帛絹定為每匹10兩銀; 請詔令轉運、常平兩個衙門,預先儲備常平、義倉糧米以備荒年,興修陂塘,修造橋梁。但是,他的這些請求也只是一廂情愿而已。
他的老父病死,袁甫從徽州回家奔喪。3年喪滿,袁甫起仕,出知衢州(州治西安,今浙江衢州)。在衢州,袁甫設立旬講,每旬聚眾講解經義,務以義理,感化士人,并每年拿出數千緡錢助養(yǎng)士大夫。西安、龍游(今衢州東北)、常山(今屬浙江)三縣積欠預借,袁甫為三縣代輸3. 5萬緡錢。衢州有義莊(買田收租以贍宗族內貧困戶,產業(yè)歸宗族所有),袁甫買良田200畝贈給義莊。
二、從提舉江東常平到起居郎
在衢州數年,袁甫調任提舉江東常平,職司江東路役錢、青苗錢、義倉、賑濟、水利、茶鹽諸事,并負責監(jiān)察各州官吏。他到任時,正遇上大旱,亟發(fā)糧倉存糧,凡是隸屬于他的各州縣的糧倉,他都遣人催促,征集錢6. 1萬緡,米1. 37萬石、麥5800石,遣員分路賑濟,饑者給糧,病者給藥。不久,江東又出現連陰,釀成水災。袁甫向朝廷求救,上疏說:“江東有的地方大旱后大水,有的地方大水后大旱,加上連日雨雪,道殣相望,甚至有舉家枕藉而死的。距離麥熟還很遠,事勢更加危急。”朝廷撥出一部分糧款助賑。不久,江西、福建一帶的造反者向饒州(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信州(州治上饒,今屬江西)進逼。饒州、信州都屬于江東路,袁甫怕當地百姓起來響應,便出榜安民,傳檄州縣,通告各衙門,奏聞朝廷,做了周密的防范。造反者見無機可乘,撤了回去。朝廷詔令袁甫提點江東路刑獄,職掌司法刑獄,巡捕賊盜。他走馬上任時遇上水災,急忙向朝廷求助,朝廷撥錢糧賑濟。一伙饑民在常山(今屬浙江)起事。常山不屬江東路,屬于浙東路,袁甫調集州縣兵屯駐毗鄰常山的信州嚴加防備。
這時,坐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皇宮龍位上的已是理宗趙昀。擁立理宗的宰相史彌遠專權用事,理宗皇帝僅是個傀儡而已。
袁甫對奸相弄權不滿。紹定四年(1231)九月,臨安發(fā)生特大火災,殿前司副都指揮使馮

袁甫見狀,遂致力于本職工作。
他巡行州縣,問民疾苦,薦舉賢良,奏劾奸邪,處理滯獄。他十分注重教化,每到一地,便去學宮講解經書; 在貴溪(今屬江西)南,創(chuàng)建書院,祭祠陸九淵。遇上旱澇,便設法賑濟; 出現瘟疫,便創(chuàng)建醫(yī)院診治病人。被他救活的,不可數計。
袁甫進官為將作監(jiān)。將作監(jiān)原是掌祠祀所需鎮(zhèn)石、炷香等物的。自乾道后,將作監(jiān)以久任臺省官及地方官中有聲望的充任,號稱“儲才之地”。袁甫還兼任提舉江東常平的職務,他力辭兼職,詔準。彗星出現,古人認為是上天在懲戒世人,理宗下詔,讓臣下直言國事。袁甫上疏說: “皇天所以震怒,是因為愁苦之民太多; 民人所以愁苦,是因為貪污之風太盛。望改變上下交征之弊。”
紹定六年十月,史彌遠病死,理宗開始親政。
袁甫以直徽猷閣出知建寧府(府治建安、甌寧,今福建建甌)。翌年,兼任福建轉運判官。福建的鹽歸轉運使司管轄,按照舊例,征收兩綱(一綱10船)為稅,后來增至12綱,吏卒從中漁利,且抑州縣變賣,官府和民人叫苦,袁甫奏請恢復舊例。泉州(州治晉江,今福建泉州)、興化(軍治莆田,今福建)、漳州(州治龍溪,今福建漳州)久苦丁米錢,漳州知州趙以夫奏請以廢寺租為民代輸,袁甫把泉州、興化、漳州繳納給轉運使司的錢2. 7萬貫拿出來援助。
理宗詔袁甫入京,委任他為秘書少監(jiān),佐秘書監(jiān)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歷史數等事。理宗皇帝對他說:“卿長期以來一直在外任職,忠心愛民,每覽愛卿的上疏,倍見忠直。”袁甫乘機進奏《無逸》。《無逸》是《尚書·周書》中的一篇,乃周公姬旦勸戒周成王勿耽于享樂之辭。袁甫借《無逸》來勸戒理宗。不久,進官為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說書。他在一次進講經書時奏言: “‘剛’這個字,最適合陛下。陛下徒有慕尚漢宣帝勵精圖治之名,卻墮入元帝、文宗柔弱不振的泥潭。元帝、文宗果斷,但不用來貶斥奸邪,反用來斥逐賢人,這兩個國君不懂得‘剛’這種品德的真諦。真正的剛強,當做的一定做,不當做的堅決不做。”他多次上疏,指陳時政。
宰相鄭清之以國用不足為由,奏請核查田畝,按畝輸券。袁甫上奏: “避開貴族豪門,壓榨百姓。有勢力的頑抗不從命,破產失業(yè)、無以謀生的,多為中下人戶。”一天,進講經書,理宗問他朝野近來有什么動向,他說: “惟有核查田畝一事,人們最反對。”他讀《資治通鑒》,讀到漢高祖入關,辭秦民牛酒一節(jié),大為感嘆,遂上疏說: “沒有什么給百姓,反橫征暴斂,百姓是高興,還是憤恨?本朝以仁義立國,陛下以為核查田畝是仁政,還是非仁政?”理宗惻然。
端平元年(1234)正月,南宋朝廷與蒙古軍隊聯兵滅金。金亡了,南宋君臣以為雪了靖康之恥,興高采烈。但不久他們就發(fā)現: 南宋正面對比金更強大的敵人——蒙古軍隊。在與蒙古的關系上,宋臣意見不一。袁甫是主戰(zhàn)派,而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江西安撫使史嵩之又恰是他的鄞縣同鄉(xiāng)。袁甫顧不上什么同鄉(xiāng)之誼,上疏奏劾史嵩之: “臣與嵩之是同鄉(xiāng),未嘗相知,但嵩之的父親彌忠,與臣多有交往。嵩之力主和議,彌忠戒斥他輕易。今朝廷竟用父子異心之人。臣認為不僅史嵩之主和草率,朝廷用人也太輕率了。”疏入,理宗沒做答復。袁甫見狀,上疏辭官。理宗未準,提升他為起居郎兼中書舍人。起居郎屬門下省,與中書省的起居舍人一同筆錄皇上言行; 中書舍人職司起草詔命,職權頗重。未幾,史嵩之被擢為刑部尚書。袁甫上疏說: “臣和嵩之本無怨仇,但國事所系,勢難緘默。”理宗任命史嵩之為刑部尚書的誥命,袁甫堅決不起草。理宗龍顏大怒,把他貶出京師,出知江州(今廣西崇左東南)。一些大臣力爭,理宗謊言: “江州知州一職本來是授給他哥哥袁肅的,傳旨傳錯了。”派人勉勵袁甫不要有別的想法。翌日,實授袁肅江州知州。過了幾天,任命袁甫為婺州(州治金華,今屬浙江)知州。江州是個縣級州,婺州乃府級州。但是,袁甫辭而不去,在家閑住。
三、從中書舍人到兵部尚書
嘉熙元年(1237),袁甫出仕,任中書舍人。他入殿謝恩,理宗問他對邊事有什么看法,他仍堅持原來的看法,反對議和。當時應召入京的還有徐清叟。徐清叟曾任殿中侍御史,在袁甫被貶江州時,他風聞袁甫有貪污行為,上疏彈劾,當弄清實無此事后,悔恨不已。他這番應見入京,羞見袁甫,故未與袁甫一同入殿。袁甫奏言: “諫官風聞言事,也沒什么惡意。如今人才匱乏,像清叟這樣的應在朝為官,他回避未來是我的緣故,乞請敦促他入見。”袁甫的大度,公卿大為嘆服。接著他又上疏建議積極備戰(zhàn),以防不測。史嵩之時任沿江制置使,負責江防事務,袁甫上疏,說史嵩之輕浮不可靠,恐誤國事。理宗不置可否。
翌日,理宗命袁甫攝理吏部侍郎,袁甫以罹病為由請求離職休養(yǎng),7次上疏,理宗都未準。第8次上疏,理宗給假1個月。假滿,理宗任命他兼修玉牒官,并兼任國子監(jiān)祭酒,袁甫辭而不就; 改知嘉興府(府知嘉興,今屬浙江),辭不就; 改知婺州,還是辭不就。理宗再次下詔,任命袁甫為兵部侍郎。袁甫應命入京,入殿謝恩,奏言國事艱難,危在旦夕,君臣應同心同德,共赴國難。理宗命他兼任給事中,給他封還駁正詔書、糾察刑獄的大權。
不久,袁甫進官為吏部侍郎兼國子監(jiān)祭酒。他每天都要召見一些監(jiān)生,問他們對義理之學有什么心得體會,并反復為他們講解。邊境吃緊,局勢危急,理宗擢袁甫為兵部尚書,并命他暫時代理吏部尚書。
袁甫的官位高了,職責也更重。正當他準備大展身手之時,不幸罹病,不治而死。
理宗聞訊,大為惋惜,追贈通奉大夫,謚曰“正肅”。
袁甫結束了他剛直不阿、為官廉明的一生。
他好學不輟,著述頗豐,計有《孝說》、《孟子解》、《后省封駁》、《信安志》、《江東荒政錄》、《防拓錄》、《樂事錄》等書。
上一篇:薛奕
下一篇:許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