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
周旋,字中規,號畏菴,浙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祖父名思賢,父名大順,母陶氏,家境甚為貧寒,然而貧不移志。據傳,其鄰居某人富甲一邑而無子,平時與大順交往甚密,打算讓其妻借種于大順,其妻勉強同意。至晚,召大順至其家飲酒,酒喝了一半某甲佯退,令妻出陪,其妻羞言相告: “我家男人見你兒女滿堂,特命賤妾冒恥求種。若來日得生男孩,定有重謝,且我家的萬貫家財都將歸您的兒子所有。”大順瞠目,不知所措,欲告辭而門已關閉,不得出,遂以手指空寫道: “欲傳種子術,恐欺心上天。”斷然拒絕。某甲之妻羞愧難當,不歡而散。周旋生僅6歲,其父即病故,家計因此更加艱難; 年未及冠,其母亦亡,與家中兄妹相依為命。生活的磨難使他早早成熟,奮而為學,入郡庠為弟子員,以習學不倦,大為同輩推許。自20余歲即投身科場,一次又一次落第而歸,但登科之志不為稍挫,每臨考前,皆以大魁自期。宣德八年(1433)春,溫州府知府何文淵選拔儒士于郡之明倫堂講經,周旋時年37歲,亦被選中。據傳,有一次眾人正講說時,忽有一蜂王領群蜂飛集堂內楹梁之間,何知府忽發奇想,回頭對周旋說: “群蜂中有蜂王為之主,正好暗示士林中有你這樣的巨儒為之領袖,這大概是下一次您中狀元的先兆吧。”這雖然是知府的即興瞎猜,但此后數年,周旋竟然在科場上一帆風順。宣德十年(1435)鄉試中舉,正統元年(1436)考中狀元。但他的這個狀元得來頗具戲劇性。其會試列第95名。廷試完畢,大學士楊士奇欲從中選出一甲三人,但第一名尚未最后敲定。原來,明代科甲錄取時,除觀應考者的學識,還特別重視儀表,狀元尤其如此。考官內定人選時,已將周旋列名狀元,但周旋相貌甚為丑陋,按照當時主考者的標準,是不能做狀元的。狀元榜公布之前,要嚴格保密,參與擬定榜中名單的,僅為大學士楊士奇等少數幾個人。當時雖已擬定周旋為狀元,但主考楊士奇還是擔心他的儀表是否符合要求,而參與內定的人員中無人認識周旋,于是只好詢問其他同僚: “你們誰認識浙江人周旋?其長相怎么樣?”當下有一浙江籍官員出列答道:“此人狀貌修偉,皮膚白皙。”原來,這次應考的浙江人中,除周旋外,還有一人叫周瑄,淳安縣人,“旋”、“瑄”二字音同。這個浙江官員誤以為問的是周瑄,就陰差陽錯地將周瑄的相貌上聞,或許該官員壓根兒就不知道還有一個叫周旋的。楊士奇聽后,就放心地將已擬定的一甲三卷上達英宗皇帝批閱。英宗皇帝剛剛即位,年尚幼稚,哪有能力批閱試卷?加之“三楊”為顧命大臣,秉持國政,主持此事的又為“三楊”之一的楊士奇,英宗皇帝當然不會有何更改,就走過場般地點定周旋為狀元。及受詔陛見之日,英宗見周旋狀貌甚丑,大為詫異,及詢知原委,萬分懊悔,但宸斷已出,不能再加更改,只好承認既成事實,讓周旋當了狀元。旋狀元及第后,除官翰林院修撰。不久,英宗下詔選拔庶吉士,于中秘繼續進修,周旋為首選,即入其中,日夜與師友研討,學識日進,聲名日隆。正統七年(1442)壬戌科會試,周旋充同考官,能慧眼識才,閱至劉儼卷,大為稱賞,擬置為優等,遭同僚反對,周旋堅持己見。該卷上達,果被擢為狀元。周旋所處之時代,正是明王朝政治、經濟走向中衰,民族矛盾日趨激化的時期。英宗即位之初,以“三楊”為首的臣僚集團尚能維持“仁宣之治”的局面; 正統六年之后,“三楊”相繼去世,英宗尚年幼,大權被太監王振竊取,振私樹黨羽,打擊忠良,在其操持下,宮廷糜財日甚; 又連年用兵,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對北方草原新興的瓦剌貴族采取了錯誤的政策,導致了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北京遭到瓦剌部隊的圍困。景泰帝即位后,以于謙為首的抵抗派擔負起保衛京都和明政權的重任。這期間,周旋因病長期歸養在家,景泰即位初年,始還朝復職。時朝廷鑒于前朝之教訓,大開言路,臣民皆得上言議政,周旋目睹時艱,上疏萬余言,對于國家之危難、時局之急務,剴切陳述己見,主張內修明政,外拒強敵,親近賢良,疏遠奸佞,君主須勤于政事,并建議重開荒廢已久的經筵,恢復宮廷講學之傳統。疏上,得到景泰帝的褒獎,并多有采納。數年后,以秩滿升翰林院侍講,并擔任經筵講師,又參與纂修《君鑒》50卷。景泰五年(1454),病卒于早朝之際,終年58歲。周旋善交際,亦擅為文。其作文不襲陳腐,務出己意,故所為篇章多出奇語。每作文前,先呼童傾酒,飲滿3杯,醉意微發,文思隨即勃興,乘興索紙筆,千百言一揮而就,字不加稍改,而文采燦然,理趣橫生。慕其名而求文者接踵而至。其詩亦頗可誦,如《泉川耕讀》云: “孺子掩柴扉,攤卷青燈前。讀罷命濁酒,取醉輒復眠。”頗有陶詩神韻。所著有《畏菴集》6卷。
上一篇:周延儒
下一篇: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