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公元前4年)
公元前343年,齊軍以示弱減灶、誘敵至預定戰場馬陵(今河南范縣南),全殲魏軍的伏擊殲滅戰。
桂陵之戰后,魏軍雖在東、西兩線失利,但實力并未從根本上削弱。周顯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魏與韓軍聯合,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隨后,又連續10年與齊、秦、燕、韓等國發生爭戰。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10萬救韓。孫臏仍以攻其必救戰術,準備直趨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聞訊,撤圍返回。魏惠王調集10萬兵力,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大舉反攻。孫臏根據魏軍“素悍勇而輕齊”、認為齊軍怯戰的心理,判斷魏軍必將全力尋求決戰,為在有利戰場與之決戰,決定采取示弱誘敵、設伏聚殲的方針。進入魏境后,逐日減少飯灶,制造士兵逃亡假象。入魏三日,進至襄丘(今山東東明西南),知魏軍已東進至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一帶。當即偽示不愿決戰,不戰而退。龐涓進至濟陽(今河南蘭考東北),得知齊軍撤退和減灶的情報,向太子申說:“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即亡過半矣。”于是請太子申率主力步軍,自率輕銳,以一日走兩日路程的急行軍追擊齊軍。齊軍退至齊魏邊境之馬陵時,孫臏據魏軍行軍速度預計當晚必追至馬陵。馬陵地勢險阻,道路狹窄,路旁林木茂盛,最宜伏擊。遂以野戰筑壘模式設置伏擊陣地:在路兩旁,灑布蒺藜為陣前障礙,連接戰車構成壁壘,以盾牌當城堞,以甲士守車陣,而集中萬名弩兵據車待射。魏軍于黃昏進入設伏地區,齊軍萬弩齊發,魏軍驚恐潰亂,死傷慘重,龐涓自刎。齊軍乘勝反擊魏步軍主力,將其全殲,俘太子申。從此,魏國衰微,失去大國地位。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示形隱真”、調動敵軍進入預設地點的典型伏擊戰。
上一篇:《閩浙贛蘇區反“圍剿”(190年11月~194年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1951年夏季防御作戰(8月18日~9月18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