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的出現(xiàn)
東漢末期,高平,也就是山東微山縣西北的地方,有個年輕人叫王粲,是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知識面廣,文思敏捷,記憶力非常強。
有一次,王粲看人下圍棋,下棋的人一不小心,把棋局弄亂了。大家都不知怎么辦才好。王粲這時不慌不忙地說:“沒關系,我能恢復剛才的棋局。”
下棋的與看棋的人都不相信,用一塊大手帕將棋盤蓋住,讓他在另外一個棋盤上再擺。等擺完了一比較,確實和原局一樣,一個棋子都沒有擺錯。
還有一次,王粲和幾位朋友一同去郊游。那天,風和日麗,花紅柳綠,春意盎然。他們一邊說笑,一邊談論著詩文,興致都很高。
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邊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著密密麻麻的文字。于是,大家停住了腳步,上前觀看。各人都默默地讀著,有的在欣賞碑文,有的在思考品味。看完以后,大家就議論起來,順便坐在道路旁歇息。
這時,一人突然問道:“各位仁兄,剛才大家都讀了碑文,也覺得不錯,不知誰記下來了?誰能把它再誦讀一遍,而沒有差錯呢?”
眾人聽了,誰也沒敢答應。那人又指著身邊的王粲說:“王粲兄記憶力強,能背著誦讀嗎?”
王粲沒有推辭,他點了點頭,蠻有把握地說:“不妨試試吧!”
大家一聽,很是驚訝,其中就有人不太相信,也有的非常好奇,于是大家都催促著他。
王粲站了起來,背對石碑,高聲地誦讀起來,從頭至尾,一句不落。有時高亢,有時低沉,抑揚頓挫,緩急適度。當他誦讀之時,有幾位好奇的朋友,還特意立在石碑旁看著碑文,仔細地對照。他們極為驚異地發(fā)現(xiàn),碑文雖然不短,但王粲背得句句完整,字字正確。
當王粲背完之后,朋友們確實都佩服極了,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由這事,后來就產生了“背誦”一詞。“背”是背著,即不看原文;“誦”是誦讀,要讀出聲來。“背誦”就是不看原文,只憑記憶,讀出詩文的詞句。
背誦也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法,有些重要的文章、佳句,有些重要的公式、數(shù)據(jù)、口訣等都應熟悉到背誦的程度,這樣到運用時就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
上一篇:“紕漏”的用法
下一篇:“腹稿”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