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集團內部君臣相知,犯而勿欺
1.君臣相知,上下信任,理解協調
曹操主張上下相知,相互信任,講真話,講實話。不僅在古代,就是在今天,考慮問題和發表意見時出以公心,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各抒己見,服從真理,統一意志,仍然是發揮領導集體的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條件。建安二十年,曹操在長安,欲親征劉備,劉廙上書指出:“圣人不以智輕俗,王者不以人廢言。故能成功于千戴者,必以近察遠,智周于獨斷者,不恥下問,亦欲博采必盡于眾也。”(《三國志·劉廙傳》,第612頁)劉廙認為,曹操起兵三十多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如今力量更強大了,孫權隔江對峙,劉備據險巴蜀。劉備孫權的力量,遠比袁紹弱小,我們能夠消滅袁紹,未必能取勝吳、蜀,這不是我們現在軟弱愚昧,而是對象不同,形勢各異。劉廙建議曹操暫守險要,集中力量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厲行節約,加強軍事力量,休養生息十年,待形勢有利,條件成熟時,一舉消滅吳、蜀,統一國家。曹操聽后,十分感動地對劉廙說:“非但君當知臣,臣亦當知君。”(同上)后來劉廙弟劉偉造反,本應滅族,曹操特令敕免劉廙。
2.犯而勿欺,誡在面從,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對上下級關系,曹操主張“犯而勿欺”(第21頁),對領導要實事求是,講真話,講實話,即使得罪冒犯上司,也要堅持實事求是,絕不講假話,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政治學說的重要觀點。曹操反對在政治上當面一套,背后又搞另一套,他在《求言令》中說:“夫治世御眾,建立輔弼,誡在面從。”(第35頁)曹操認為領導集團內部,都應當講真話,有話當面說,這是治理國家,統帥部屬的重要政治原則。堅持正確原則,實事求是,敢講真話,正氣凜然,即使一時丟官,仍可東山再起。弄虛作假,狡詐奸偽,一旦敗露,必然丟丑,為廣大群眾所唾棄。
曹操對于將臣提出而未采用的意見,仍持鼓勵態度。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擊敗袁紹后,他主張一鼓作氣,北征烏丸,諸將提出“今深入征之,恐劉備說劉表以襲許都,萬一為變,事不可悔”(《三國志·武帝紀》)。唯有郭嘉認為劉表忌劉備才,必不信任,可大膽北征。勝利歸來,曹操查問原來持反對意見的人,人們不知其故,都很害怕,曹操對他們說:“孤行前,乘危以繳悻,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第157頁)
公元206年(建安二十一年),這時曹操已到晚年,仍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下“求言令”說:“吾充重任,每懼失中,頻年以來,不聞嘉謀,無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諸掾屬治中,別駕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將覽焉。”(第36頁)由于曹操倡導講真話,講實話,廣泛聽謀士和下屬意見,善于協調內部關系,因此,曹操集團,人才輩出,活潑有生機,銳意進取,團結協調,這與曹操個人的領導藝術密切相關。
3.優憮死難將士家屬,救助孤寡窮困,增強內部團結,促進社會穩定
曹操十分同情由于戰亂頻繁、社會經濟遭到破壞而造成的人民苦難,也在《軍譙令》中指出:“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凄慘傷懷。”“其舉義兵以來,將士絕無后者,求其親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第31頁)他在《存恤從軍吏士家室令》中說:“自傾以來,軍數征行,或遭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且樂之哉?不得已也。”為了穩定軍心,鼓勵士氣,“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第40頁)。曹操雖然在他統治的地區,抑制豪強,制止兼并,發展生產,穩定社會。但經長期戰亂,官府捐稅負重,災害頻繁,社會孤寡窮困者甚多。曹操在《贍給災民令》中指出:“去冬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于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以上無夫子,若年十二以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瞻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以上復不事家一人。”(第50頁)曹操對軍事、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無不精心研究對策,及時提出有效政策措施,妥善處置,使上至領導集團、將校吏士,下至社會各階層民眾,盡量協調穩定,以利于實現總的戰略目標。
上一篇:領導者的優良素質和領導集團內部的團結協調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下一篇:領導集團內部相互信任、團結協調是事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