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求真務實的決策思想
諸葛亮決策思想和決策活動的顯著特點是審時度勢,既重視歷史經驗,又從現實出發,高瞻遠矚,注重調查研究,謹慎周密,總攬全局,富有戰略遠見。
1.胸懷全局的戰略決策思想
諸葛亮早在出山前,就為劉備提出了統一中國、興復漢室的戰略決策。他在全面考察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后,要劉備先奪取荊、益二州,建立基業,“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積蓄力量,以觀其變,抓住機遇,北伐中原,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公元214年,諸葛亮主持蜀中政務,對于如何治理國家,與劉備的另一位謀士法正有不同意見。法正主張應效法劉邦入關中,廢除苛法,減輕刑罰,以爭取人心。諸葛亮指出:“君知其一,不知其二。”“劉璋暗弱”, “德政不修,威刑不嚴”,以致“蜀土人土,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于此”。諸葛亮認為“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政之要,于斯而著?!保ā吨T葛亮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頁,以下只注頁數)劉璋對地方豪強過于放縱,法紀松弛,輕視官爵賞賜,領導失去權威,人心渙散,故而諸葛亮建議采取健全法制,有功授爵,有罪必罰,建立上下級之間的正常秩序恢復領導權威。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蜀國許多大臣主張絕盟討伐,諸葛亮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從長遠戰考慮,認為應當維持盟友關系,服從整個戰略利益。
2.全面了解情況,謹慎周密,抓住主要矛盾,順人心,依人力的決策思想
諸葛亮在軍事政治決策中,總攬全局,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全面了解主客觀形勢,決不貿然行事。他提出:“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后;先理綱,后理紀。”(第275頁)也就是抓根本,管大局,把握主要環節。全面了解情況,掌握充分信息,是決策的客觀基礎,諸葛亮指出:“古之善斗者,必先控敵情而后圖之。”(第349頁)信息必須準、全、及時,他說,信息不準確,就等于眼不見耳不聞。
審時度勢,就是不拘泥陳規舊俗,從實際出發,靈活變通。諸葛亮說:“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也不逆人也?!保ǖ?13頁)任何決策必須依據客觀規律,從時代的特征出發,從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出發。他說:“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之爭功矣。”(第332頁)他認為,只要是正義的事業,只要是反映大多數人的心愿和利益,并且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去戰勝邪惡,就一定能勝利。諸葛亮的決策活動,始終抓住時代的特征,立足現實,重視人心和人的力量等幾個關鍵問題。
諸葛亮立身處世,謹慎周密,“諸葛一生唯謹慎”,后世對他的這個評價是中肯的。他說:“夫國之大務,莫先于戒備。若夫失之毫厘,則差若千里,復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第319頁)“無備,雖眾不可持也。故曰:有備無患?!保ǖ?19頁)怎樣做到有備無患?首先要有戰略觀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研究決定問題,要從正反兩方面比較分析,權衡利弊,“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第286頁)。要分析各種可能性,并有預備方案和應急措施。在決策的實施中,要善于觀察把握進程,要有見微知著的洞察力,他說:“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亂生于治。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從無起,此思慮之政也?!保ǖ?86頁)領導者任何時候都要頭腦清醒,要有急迫感、危機感,同時,又要有全力去爭取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心。
3.虛心求諫,集思廣益,發揮智囊作用的決策思想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誠宜開張圣聽……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第22頁)開導劉禪要樹雄心,立大志,廣開言路,慮心納諫。這也是諸葛亮決策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他說:“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復。曠闕損矣。違復而得中,猶棄弊而獲珠玉。”(第127頁)領導決策要集思廣益,如果顧慮避嫌不同意見而不敢讓大家反復研究討論,不能人盡其言,言盡其意,就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就不能經過充分討論、反復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此,諸葛亮十分感慨地說:“然人心苦不能盡。”(同上)他誠懇要求下屬,只要“有忠于國”,積極提出建議和意見“則亮可少過矣”。諸葛亮在失街亭后,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要求人們“自今以后,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闕”(第131頁)。如此坦誠要人們指出自己的缺點錯誤,勇于接受批評意見,做好工作,報效國家,這在當時,實在難能可貴。
諸葛亮主張廣泛聽取下層意見,“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 “故為政之道,務于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因,眾音佐其耳”, “多見為智,多聞為神”(第235頁)。
重大的軍事政治決策,應有“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的幕僚智囊集團參與,使之“群議得失,以資將用”(第339頁)。
上一篇:孟子的富民、樂民、教民思想
下一篇:對孝的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