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待逸: 曹真攻蜀》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大司馬曹真認為:“蜀漢多次入侵,請下命由斜谷出兵討伐,各將領分幾路同時并進,可以大勝。”明帝聽從了曹真的建議,頒布詔書命大將軍司馬懿逆漢水由西城進軍,與曹真在漢中匯合,其他將領有的由子午谷、有的由武威進軍入蜀。司空陳群勸諫說:“太祖以前到陽平攻打張魯,大量收集豆麥以增加軍糧供給,張魯沒有攻下而糧食已經缺乏。如今既然缺乏糧食,而且斜谷地勢險阻,無論進退,都有困難。轉運糧食肯定會被抄襲截擊,如果多留士兵據守險要之處,便會使戰士受損失,不可不深思熟慮!”曹叡聽從了陳群的建議。曹真再次上書,要從子午谷進攻漢中,陳群又陳述不便行事的理由,并談到軍事費用的預算情況。曹叡下詔把陳群的議論交給曹真參考,曹真卻據此詔書隨即出動。
漢丞相諸葛亮聽說魏軍來到,駐扎在成固、赤坂等待魏軍。讓李嚴率領二萬人趕往漢中,上表請讓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統帥軍隊掌管接應之事。
正值大雨不停,連降三十多天,棧道斷絕,太尉華歆上書說:“陛下圣道正處在像成康之治一樣的盛世,希望先專心于國家的文治,把征伐作為以后的事情。主持國家的人以民眾為基礎,民眾以衣食為根本。如能使中原沒有饑餓寒冷的苦難,百姓沒有與國家離心離德,那么吳、蜀二賊的矛盾,可以坐待其爆發!”曹叡答道:“敵人憑借高山大川,太祖和世祖前世勞苦,還沒有平定,朕豈敢自己吹噓,說一定消滅敵人呢?將領們以為,不一一進取,二賊不可能自行敗亡,因此用兵以窺測敵人的破綻。如果天時還沒有到來,周武王還師,就是前車之鑒,朕不會忘記歷史的鑒戒。”
少府楊阜上書說:“從前周武王渡黃河伐紂,一條白魚躍入舟中,君臣臉色大變,行軍得到吉祥的瑞兆,還要那么害怕,何況面對真正的災異而能不戰栗嗎?而今吳、蜀沒有平定,而上天屢次降下災變,各路大軍剛剛進發,便遇天降大雨之災、積沙亂石阻塞山路,已經有不少日子。轉運軍用物資的勞累,肩挑背負的辛苦,耗費已經很多,如果供應接續不上,一定事與愿違。《左傳》上說: ‘看到便利就進,知道困難就退,是用兵的良法。’白白地讓大軍在山谷之間受困,進沒有什么可以掠取,退又不可能,不是帝王之師的做法。”
散騎常侍王肅上書說:“從前的書上有這樣的話:‘從千里之外供給糧食,士兵就會面有饑色,依靠就近拾柴做飯,軍隊就會經常吃不飽。’這是說在平地行軍的情況,又何況是深入峻嶺,靠開鑿山路前進,所費勞力與平地行軍相比,一定相差百倍。現在又加上霖雨不斷,山道崎嶇,又陡又滑,兵眾擁擠而不能施展,糧食遠在外地難以接續,實在是行軍的大忌。聽說曹真發兵已過了一個月,而行軍才到子午谷的半路,修路的勞動,戰士全都參加,讓敵人獨得以逸待勞,這是兵家所禁忌的。拿古代來說,就是周武王伐紂,出了關而又退回;拿近代而論,就是武帝、文帝征伐孫權,到了長江而不渡,難道不是所謂的順天知時,隨時變通的先例嗎?百姓知道圣明的君主因為雨水造成艱難的緣故,休兵息鼓,以后遇有機會,就會因此而拼力效用,那就是所謂的樂意冒險,民忘其死的了。”王肅是王朗的兒子。
九月,下詔命曹真班師。
因糧于敵,取敵侮亡,是用兵韜略的重要原則,曹真一意孤行不顧眾議,不待時機,千里運糧,以勞御逸,違背兵法。曹叡傾聽群諫,正確決策,下詔班師,可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
上一篇:《以假隱真:吳揚言攻魏》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以卵擊石:魏帝討伐司馬昭被殺》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