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漢簡中的西域及漢朝與西域的關系
歷史上狹義的西域主要指陽關以西到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到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約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里,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已有多處發現。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遺址遺物更是廣泛分布。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這段時間里,東西方人種、文化、語言在這里交融、碰撞,為匈奴和漢朝的勢力進入此地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背景。
關于漢與西域諸國的關系,史書上對一些大的事件、人物都有總括性的記載,但大多缺乏具體細節的描述,而漢簡的記載卻從細處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比如關于日逐王降漢,史書記載得比較籠統,但漢簡的記載就有許多過去所不了解的細節。當時由大司馬車騎將軍韓增和御史大夫丙吉發布文件,派人專程到敦煌、酒泉迎接日逐王。就連日逐王路過敦煌時,敦煌地方當局派出多少人送迎,吃過幾頓飯,甚至從敦煌到冥安的路上累死一匹馬的事,也有記載。日逐王降漢,是漢朝經營西域的重大歷史事件。其后的連鎖反應就是西域都護的設置,“僮仆都尉由此罷,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漢書·西域傳》)。從而結束了匈奴對西域一百多年的統治,改變了西域的歷史走向,成為影響中國和世界的標志性事件。從這個角度看,漢簡作為原始記載的第一手資料提供的佐證就顯得極其重要。
西域五十五國中,有四十八國屬都護管轄,其中南道十七國,中道十五國,北道十六國。另有七國,在今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不屬都護”。
先說南道諸國。《漢書》說“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說的是昆侖山以北,塔里木盆地南緣。在這條通道上,懸泉漢簡對其中的十國有程度不同的記載,它們是: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扜彌、渠勒、于闐、皮山、莎車、蒲犁。比如:“樓蘭王以下二百六十人當東,傳車馬皆當柱敦。”說的就是元鳳四年樓蘭尚未改名為鄯善之前,樓蘭王等二百多人前來中原時路過敦煌懸泉的情況。再比如:“……斗六升。二月甲午,以食質子一人,鄯善使者二人,且末使者二人,莎車使者二人,扜闐(于闐)使者二人,皮山使者一人,踈勒(疏勒)使者二人,渠勒使者一人,精絕使者一人,使一人,拘彌使者一人。乙未,食渠勒副使二人;扜闐(于闐)副使二人,貴人三人;拘彌副使一人,貴人一人;莎車副使一人,貴人一人;皮山副使一人,貴人一人;精絕副使一人。乙未以食踈勒(疏勒)副使者一人,貴(人)三人。凡卅四人。”這是“甲午”“乙未”連續兩天之內,有上述十個國家的使者、副使、質子、貴人三十四人前來中原的記載。其中的樓蘭、精絕、于闐等國可謂鑲嵌在西域南道的明珠,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宗教的傳播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20世紀初,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先后多次到樓蘭、尼雅、丹丹烏里克、安德悅及和田等地考察發掘,獲得大量漢晉以后的各類文物。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新疆有關部門單獨或者采取國際合作的方式,在對上述地區進行的多次發掘中,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漢簡是漢朝勢力進入西域的早期記載,同后來發現的各個時代的歷史文物,共同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盛衰興廢,是最早、最原始、最具體的檔案記錄。
再說中道。就是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這條通道《漢書》中將其稱之為北道。因為西漢時,天山以北的草原之路尚未通達,即使漢使前往烏孫,也需走天山以南,到疏勒(今喀什)后北轉翻越天山到伊塞克湖附近的赤谷城。這塊地段從東到西有山國、危須、焉耆、尉犁、渠犁、烏壘、輪臺、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疏勒、捐毒、休循、大宛十五國。漢簡對其中的十二個國家有記載。如漢簡有“甘露四年十二月,遣令長羅侯……守候張譚送尉犁王、王夫人使詣三月甲辰東”。這是公元前49年1月的某天,時在西域的長羅侯常惠派人護送尉犁王及王夫人到京朝貢時留下的殘缺記錄。再如“永光元年二月癸亥,敦煌大守守屬漢剛送客,移過所縣置,自來焉耆、危須、鄯善王副使……匹、牛車七兩,即日發敦煌,檄到,豫自辦給,法所當得。都尉以下逢迎客縣界……”這是公元前43年4月3日,敦煌太守派員迎接上述三國使者的過所,有馬若干匹,牛車七輛,從敦煌出發,東往長安。文件還強調,沿途所需自行采買,都尉以下要在縣界迎接。
關于西域北道。主要指天山以北的烏孫和天山東部的一些小國,總共十六個。烏孫為最大國,有戶12萬,有口63萬,游牧于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烏魯木齊、瑪納斯以西,地盤最為遼闊。其余十五國都在今天的哈密、吐魯番到烏魯木齊一帶。漢簡中關于烏孫的材料極為重要。烏孫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史書是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5世紀,他們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但是在兩漢時期尤其在西漢的兩個世紀里,他們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在匈奴、烏孫、漢朝的三角關系中,他們的態度和向背舉足輕重。如《懸泉置元康五年正月過長羅侯費用簿》有簡18枚,是一份公元前61年長羅侯常惠的部屬路過懸泉置消費酒、肉、魚、米、豉、醬的記錄。吏卒的身份有長吏、軍候丞、司馬、斥候、弛刑士等。路過的人數分別為12人、72人、75人、300人不等,這是漢朝派長羅侯常惠出使烏孫的生動記載。諸如此類,都是我們研究漢烏關系、漢匈關系以及匈奴與烏孫關系的珍貴資料。
總之,懸泉漢簡保留了大量西域都護府設立后直到西漢末年西域三十多個國家前來京師路過懸泉置停留的珍貴記錄。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總領西域,而對西域各國不采取內地的郡縣制而續其舊俗;在重要的戰略地區駐兵屯田,以保障不受匈奴侵犯并負責地方治安;對大國如烏孫和龜茲輔之以和親,結昆弟之好;注重漢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等等,對西域廣大地區進行了有效管理。從漢簡材料還可看出,西域各國通過頻繁地來漢活動,依附感歸屬感和向心力不斷增強,他們需要漢王朝的強力保護。史書的記載和出土漢簡的佐證充分說明,西域都護府建立以后,漢與西域已完全形成一個統一整體。
上一篇:張載“橫渠四句”與中華文化
下一篇:懸泉漢簡記載的漢王朝與中亞的關系:大宛和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