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奉公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認為,為人貴在有氣節操守,為了道德義理和正義事業,世俗間的任何艱難險阻和富貴淫樂都不能使之改變。要樹立如此節操,重要一點便是要節制自身欲望和貪心,也就是說,做人要清廉不貪,清廉即清白廉潔,指人的品行正派,克己奉公,不以權謀私,貪贓枉法。這既是君子應具備的最基本品德,也是人應當遵守的道德和正義原則。
廉正奉公
做人首先要立德,為政之道,應不忘“拯救黎民于水火”;為官之道,應抱定“君子不飲盜泉之水”,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潔,自古就是為官做人的典范。
隋代廉吏趙軌潔己愛民,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他人,他高尚的品德和節操深深地影響著后人。
趙軌是河南洛陽人,勤奮好學,以守貧刻苦而賢名遠播。隋文帝知道后,任他為齊州別駕。趙軌在齊州安家之后,東鄰院內有一棵大桑樹,亭亭如蓋,很多樹枝伸進趙軌家院里。那年桑葚熟了,紫紅紫紅的大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滿地都是。趙軌看到孩子們在撿桑葚,忙說:“這是鄰居家的東西,把它們撿起來全部還給東鄰。”“可是掉到我們家院子來了。何況這么大棵桑樹,果實這么多,我們撿了鄰居也不會說什么的?!逼渲幸粋€孩子說。趙軌嚴肅地說:“一定要還!這可不是小事啊,我并非以此獵取名聲,然而你們應該永遠記?。悍亲约簞趧庸麑嵤遣荒馨兹〉模荒苷既思胰魏伪阋?。以后要時時處處做到,長大才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痹谮w軌的教導下,他的幾個孩子后來都成為知名賢士。
趙軌在齊州四年,伸張正義,懲辦貪官污吏,為民做主。他推行善政,實施教化,為當地百姓辦好事實事,使他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每年官吏考核,趙軌政績都是第一,得到隋文帝嘉獎并升任原州總管司馬。趙軌離開齊州時,父老鄉親灑淚送別,一位年邁長者代表百姓捧著一杯清水敬奉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一點一滴也不沾百姓的,水火不與百姓交,有如清水一般。如今您要走了,皇命難違,挽留不住。我們不敢以壺酒污了您的清白,只有以這杯清水為您餞行。貪官不配飲下此水,只有您才配?!壁w軌含淚接過水杯,一飲而盡,男女老少伏于道旁,揮淚而別。(成語“清廉若水”“水火無交”典故即源于此。)趙軌不僅注意自身的修養,還經常教導部下要愛民如子,對百姓秋毫無犯。他在做原州總管司馬時,掌管軍政。有一次進行軍事訓練,日夜兼程。他的一個下屬因晚上星月昏沉,連人帶馬誤入田中,踩壞了莊稼。他知道后立即命令停止行軍,原地待命。等到天亮,找到田主賠償了損失才率部隊開拔。原州官吏百姓聽到這件事,沒有誰不改變操行。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提倡的“好官”形象。然而,清廉為民不是口號和裝飾的門面,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上古先賢留給后人的正確理念和高尚情操,是人對真理的實踐和美好德行的展現,只有十分重視道德養成并躬自力行的人才能做到。
有史以來,一心為民、高風亮節者才能名垂史冊,受到世人的敬重和頌揚。清朝時于成龍就是這樣的人。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歷任知縣、知州、按察使、巡撫和總督、兵部尚書等職。他廣施仁政,潔身自守,被康熙皇帝譽為“今時清官第一”。
于成龍少有大志,自幼受到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已四十四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到廣西羅城當第一任清朝知縣。羅城百廢待舉,少數民族雜居,世代械斗。于成龍實施教化,并帶領百姓搞農業生產、興辦學校。短短幾年,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
羅城民眾憐憫于成龍獨身一人滯留南疆,晨夕環集問安,并嘆其度日過于清苦,進獻些金錢和物品。于成龍答謝說:“我一人何須如許物,可持歸易甘旨奉汝父母。”一次,大家得知于成龍家人自北方來探視,紛紛送物品給于成龍說:“公家人來,好將物安家去。”又饋贈金錢。于成龍答謝說:“此去吾家六千里,單人攜貨,適為累耳?!睋]手令去,民皆伏地飲泣,于成龍亦為之感泣。
康熙六年,于成龍被兩廣總督蘆光祖舉薦為廣西唯一的“卓異”,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于成龍赴任時,竟連路費都沒有。百姓們依依不舍,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們無天矣!”出現了“追送數十里,哭而還”的情景。
四川遭戰亂最久,人口銳減為全國之首,于成龍推行善政,招民墾荒,革除宿弊。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辟??滴醢四辏诔升埍贿秊楹V黃州府同知。他審案主張以教為主,“寬嚴并治”,排解了許多地方重大疑案、懸案,使冤假錯案得到平反,被百姓呼為“于青天”。由于政績突出,于成龍再次被湖廣巡撫張朝珍舉為“卓異”,升任福建按察使。
于成龍赴任時,依然一捆行囊,兩袖清風,沿途以蘿卜為干糧。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為民稱頌的好事。當時清廷為對付臺灣鄭氏的抗清勢力,實行了“海禁”政策。當地統治者不顧連年兵禍,民不聊生,動輒以“通海”罪名興起大獄,使許多沿海漁民罹難。于成龍在審閱案卷時,發現每案被擬極刑的就達數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孺子。于是他堅決主張重審,對怕得罪上級而勸阻他的人說:“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從事!”在他的力爭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獲釋,貧困不能歸者還發給路費。于成龍在按察使任上被第三次舉為“卓異”。
康熙二十年,于成龍出任兩江總督。身為“治官之官”,于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首位。他指出:“國家之安危在于人心之得失”,制定了以“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為內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他常?!拔⑿小痹L于民間,舉優劾貪,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他舉薦了很多廉潔有為的人才,都得到了康熙的重用。他還倡導廣興辦學,提高國民道德水準。
于成龍的官職雖越升越高,生活卻儉樸如故。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樸,作百姓道德表率”。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食”,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以節省之糧賑濟災民饑民”。江南人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于青菜”??偠窖瞄T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茶可飲,采槐葉充之,日久,衙后槐樹,枝朗葉疏?!彼炷系乇睘楣俣嗄?,不帶家眷,結發妻闊別二十年后才得一見。他的志節清操享譽當時,據載,當他出任兩江總督的消息傳出后,南京布價驟然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士大夫減驅從、尚節儉,盡改奢靡之風……奸佞人等不得不遷往他處?!?/p>
于成龍心為百姓,招致了一些權貴的不滿,這些人四處散布流言蜚語,大肆詆毀他。朝中有人借機彈劾他,說他年老昏聵,越來越蛻化變質??滴趸实凼且晃挥械碌拿骶钪诔升埵俏缓霉伲麤]有聽信讒言,進行了調查并詔命于成龍回奏申訴,核實后說:“朕廣泛聽取了眾人的評論,都稱贊于成龍廉潔如初。因為他剛正不阿,才會有壞人進讒言誣告他。做官像于成龍這樣的,天底下能有幾人呢?”康熙讓朝廷將于成龍的事跡昭告天下,進行傳頌。
于成龍去世后,屬吏清點其遺物:床頭,僅靴、帶和綈袍一領;堂后,碎銀三兩,錢二千,其余只有粟米、鹽、豆豉等物,人們無不感動落淚。百姓聞之,“士民萬人聚哭,家家繪像祭拜?!笨滴跤H為其撰寫碑文,賜謚“清端”。
于成龍數十年如一日淡泊自甘,無論身為“七品縣令”還是封疆大吏,也無論身居窮鄉僻壤,還是魚米之鄉,清正廉儉,始終如一,位愈尊而操守愈厲,志節彌堅。他憐貧苦、賑災荒、平冤獄、肅吏治,以其身正為官一任,施惠一方。這一切源于他“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善念,源于他高尚的道德修養。他一生的道德操行,證實了為官需清正廉潔這一古訓的深厚價值。
清廉愛民
古人曾言:“為官之道,舍一分則民多一分賜,取一文則官少值一文錢!”清廉愛民,自古以來就是萬民企盼、愛戴的為官形象。
劉寵,字祖榮,東漢東萊牟平人,官至司徒、太尉,其為人清廉不貪,愛民如子。
劉寵曾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太守,會稽郡比較偏僻荒涼,當地老百姓不斷受到貪官盤剝,日子過得很苦。劉寵任會稽太守,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治河患身先士卒上堤勞作,視百姓之疾為父母之疾,為官十分清廉,給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逗鬂h書》說:“寵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郡中大治。”
劉寵離任時,有五六位居住在若耶溪山谷中的老人趕來向他道別。他們向劉寵表達越中百姓對他的感激、敬重之情,并每人奉百錢相贈。劉太守再三推辭不受,見其長跪不起,盛情難卻,只得從各人手中選一大錢受之。當他出陰山界至西小江時,投錢于水中而去。
清廉愛民的劉寵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稱頌和敬仰。據傳自劉寵投錢后,投錢地段的江水更加清澈。為紀念這位勤政清廉、為民造福的太守,人們把此地改稱“錢清”,把這段江稱為“錢清江”(在今紹興市境內)。并建祠紀念,人稱“一錢太守廟”,又臨江建一亭,取名“清水亭”,當地人稱“選錢亭”“一錢亭”。
清乾隆帝南巡經過錢清時,感嘆劉寵的清廉,當場揮筆題七絕一首:“循吏當年齊國劉,大錢留一話千秋。而今若問親民者,定道一錢不敢留。”
廉潔立身
何為廉潔?意為不貪、不茍取不義之財,立身清白。因為貪取不義之財是違背人的道德規范的小人行徑,不但自己損德,而且為官民共恥。
王溥,明朝時桂林人,洪武年間任廣東參政,因廉潔有德而被人稱道。
王溥的弟弟有一次來探親,同王溥的下屬乘同一條船,下屬贈送一件布袍給他。王溥知道后,命令弟弟將布袍歸還,說:“一件衣服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可不謹慎,因為這就是玷污行為、侮辱自身的開始?!?/p>
王溥勤修德政,為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雖然任官多年,但箱子里沒有多余的衣服,廚房里都沒有兩種食物。
后來王溥受到誣陷而被關入牢獄,有下屬贈送給他財物,他一概不接受,說:“我豈能因為患難而改變心志!”
事后冤情得以昭雪,王溥回到家鄉安享晚年。
王溥嚴守操行,不以細微之事而污了自身清白。這位有德君子用一生的實踐,為后人證實了廉潔的高尚與難得。
為人可以窮困,或者身處險境,但要深知做人的本分,不可以妄取不義之財,不可以失德損德,方為君子。
春秋時期,吳王諸樊的弟弟延陵季子有一次外出巡游,看見路上有人遺失的金子。當時正值五月,天氣炎熱,有一位披著皮衣的窮困砍柴人在此路過,季子于是招呼砍柴人:“把那地上的金子撿起來?!?/p>
砍柴人將鐮扔到地上,瞪大眼睛,生氣地說:“你怎么地位尊貴,而把別人看得這么卑下呢?你儀態容貌豪壯,說話卻這么粗野呢?我寧可在炎熱的五月,穿著皮衣砍柴,難道會去撿他人遺失在地上的金子嗎?”
季子聽后非常慚愧,連忙向這位砍柴人道歉,并請教其姓名,砍柴人告訴他說:“你從外表看是位身份高貴的人,怎么值得把我的名字告訴你呢?”說完便離去了。
后人對砍柴人這種甘愿清貧困苦,也決不妄取不義之財的德行操守非常贊賞,因為高潔清廉、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文化中推崇的做人應具備的美德。
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家庾信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詩贊道:“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
唐朝大詩人李白也在《杭州送裴大澤時赴盧州長史》一詩感嘆:“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在《世說新語》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王恭的人,從會稽回家后,同宗前輩王忱去探望他,看到他坐在一張六尺長的很精致的竹席上,覺得既新奇,又喜歡,繼而便動了貪心,然后對王恭說:“你從會稽那邊回來,所以能夠弄到這種新鮮的好東西,不妨送一張給我?!碑敃r王恭沒有說什么,又聊了一些別的事情。
王忱走后,王恭就讓家里人把自己坐的那張竹席給王忱送過去。王恭沒有多余的席子,就只好坐在草墊上。后來王忱聽說這事,非常驚訝,且覺得慚愧,就對王恭說:“我本來以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向你要,真是……”王恭回答說:“你不了解我,我做人的標準是,在生活上不喜歡多余的東西。我以為,只有少了物質上的累贅,才會有心靈上自在的空間,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啊。”
作為一個人,在人的一生當中“需要”的東西并不多,而“想要”的東西則太多太多。有多少人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吃不好睡不好,搞得一身糟,心靈也受到了極大的傷痛;有的爭得頭破血流,甚至搭上了性命。對物欲的追求并非好事,放不下的執著,才是人生的大敵。
上一篇:尊師重道
下一篇:忍為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