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秦漢哲學
中國統一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和發展時期的哲學。這一時期,先秦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結束,以儒家哲學為中心的新的封建統治思想體系逐步建立起來。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封建割據狀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的統一的大帝國,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封建社會的階段。隨后,中國歷史又經歷了西漢和東漢兩個封建王朝。從秦統一中國到出現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一歷史時期內的哲學思想可稱為秦漢哲學。秦漢時期的各種哲學思想相互激蕩,具有過渡的性質。秦漢統治者對各種思想、學說的選擇也經歷了一個逐漸過渡和穩定的過程。秦王朝的統治者秦始皇、李斯獨尊法家,禁廢私學,他們過分夸大君主意志和權勢的作用,片面強調法制。西漢取代秦之后,秦朝的暴政和對思想界的高壓政策被解除了,在哲學思想方面,儒家和道家又重新活躍起來。西漢初年,和“與民生息”的政策相適應,統治階級曾一度選取了以道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補充的黃老之學作為統治思想,使道家學說得到發展。至漢武帝時,中國早期封建社會進入強盛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使儒學取代了漢初發跡的黃老刑名之學,一躍而為封建統治思想的正宗。至東漢時期,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逐漸尖銳化,東漢王朝的統治者更加需要宗教唯心主義,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在東漢后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強化,出現了以《白虎通義》為代表的更加宗教化的讖緯神學。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繼西漢末的揚雄、桓譚,出現了漢代重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戰斗的無神論者王充。他批判地繼承了先秦儒、道、墨等幾家學說中的積極成分,特別是吸收了道家學說中的天道自然思想,建立起了天道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體系。他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批判精神,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租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