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的過和冤
三國時期的馬謖,因失街亭被斬而在歷史上著名。
據(jù)史書記載,馬謖才器過人,喜歡談?wù)摫ㄓ嬛\,諸葛亮對其非常看重,任命他為參軍,經(jīng)常同他通宵達旦地談?wù)摫āR灾T葛亮之明達兵略,而如此看重馬謖,可見馬謖在軍事理論方面很有一套。但劉備對馬謖有些看法,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劉備的話并不符合實際,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征南中時,馬謖為之送行,諸葛亮問馬謖有什么良策,馬謖說:“南中依仗地勢險要、道路遙遠,不歸服已很久了,即便今日打敗他們,明日還會反叛。……如把他們?nèi)繗⒈M,以除后患,既不合仁者之心,短期之內(nèi)又辦不到。用兵的原則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希望您能征服他們的心。”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計策,平定了南中。從“攻心”之論來看,馬謖絕非有名無實、言過其實之人。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出兵祁山時,他不顧眾人的反對,不用宿將魏延、吳懿等人為先鋒,執(zhí)意讓馬謖督統(tǒng)各軍在前面,與曹魏大將張郃在街亭交戰(zhàn)。結(jié)果蜀軍一觸即潰,“士卒離散”。街亭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蜀軍素質(zhì)太差,無力伐中原。不久前的荊州和夷陵之敗,使蜀軍失去了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員大將及大批有經(jīng)驗的戰(zhàn)士,實力很弱,此次北伐,不但馬謖在街亭失利,就是強將趙云也兵敗箕谷。對街亭失利,馬謖當然也有責任,他在理論上很杰出,他“依阻南山,不據(jù)下城”也是對的,但缺乏實踐經(jīng)驗,在軍隊中沒有什么威信,加之諸葛亮不用呼聲很高的宿將魏延、吳懿,違反眾心拔用馬謖,更造成他在軍中的孤立,以致指揮不靈,控制不了軍隊。對此,諸葛亮的責任大于馬謖。失街亭,馬謖有過,但過不致死。
諸葛亮加給馬謖違反節(jié)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據(jù)下城的罪名,揮淚將其斬殺,有他難言之隱,一方面是要封魏延等人之口,平眾將之心,一方面是要以此為契機,整頓蜀軍。馬謖是冤枉的,他委屈地充當了諸葛亮政治軍事需要的犧牲品。人們常把諸葛亮斬馬謖作為公平執(zhí)法的典范,其實并非如此。對于北伐的失敗,諸葛亮選擇了斬馬謖的辦法來謝軍、謝將、謝君、謝國,這反映了諸葛亮作為封建政治家的階級局限性,不足取,更不應(yīng)夸耀。馬謖過不應(yīng)斬,何況他又是個人才,諸葛亮應(yīng)選更好的辦法謝罪天下。
上一篇:馬融嫉才
下一篇:馬雅可夫斯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