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魏晉玄學
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哲學思潮。“玄”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魏晉時人注重儒家的《周易》和道家的《老子》、《莊子》,稱為“三玄”,而《老子》、《莊子》則被視為“玄宗”。所謂“援道入儒”,也就是把道家的老子、莊子的思想引入儒家經義中去。玄學家多出身于名門,并以其門閥、儀表、玄虛的清談相推重,蔚為一時風尚。魏國正始年間,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注的《老子》、《周易》,都提倡“貴無”,認為“名教出于自然”,主張“無為而治”。其后,魏晉之際的向秀和晉代郭象注的《莊子》,認為無和有都不能生有,“物各自生”,提出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獨化”說。裴頠作《崇有論》,與“貴無”說對立。東晉以后,玄學與佛學趨于合流,佛教般若學各宗大都用玄學理論解釋佛經,統治者也著力提倡玄佛合流,于是佛學日盛,玄學漸衰。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魏晉文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