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侃》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羊侃》人物故事小傳
羊侃(公元495—548年),字祖忻,泰山梁甫(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南北朝時期梁末著名將領(lǐng)。少時勇猛有力,酷愛兵書,在北魏因功任征東大將軍、東道行臺,領(lǐng)泰山太守,進爵鉅平侯。魏末,遵父遺志,率部眾南歸梁朝,被封為散騎常侍、都督瑕丘征討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數(shù)為太守、刺史,屢立戰(zhàn)功,官至侍中。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梁軍大舉北征北魏,羊侃奉命監(jiān)筑寒山堰(今位江蘇銅山)。北征軍元帥蕭淵明拒絕接受羊侃抓住戰(zhàn)機、奮力出擊的正確主張,造成梁軍的失敗。二年,侯景舉兵反叛,攻陷歷陽,進圍建康。羊侃臨危受命,調(diào)回建康,任都督城內(nèi)諸軍事,多方堵御,屢挫叛軍。不久,病死軍中,時年54歲。
〔正史〕
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人,漢南陽太守續(xù)之裔也。祖規(guī),宋武帝之臨徐州,辟祭酒從事、大中正。會薛安都舉彭城降北,規(guī)由是陷魏,魏授衛(wèi)將軍、營州刺史。父祉,魏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侃少而魁偉,身長七尺八寸,雅愛文史,博涉書記,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弱冠隨父在梁州立功。魏正光①中,稍為別將。時秦洲羌有莫遮念生者,據(jù)州反,稱帝,仍遣其弟天生率眾攻陷岐州,遂寇雍州。侃為偏將,隸蕭寶夤往討之,潛身巡塹,伺射天生,應(yīng)弦即倒,其眾遂潰。以功遷使持節(jié),征東大將軍、東道行臺,領(lǐng)泰山太守,進爵鉅平侯。
初,其父每有南歸之志,常謂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異域,汝等可歸奉東朝。”侃至是將舉河濟以成先志。兗州刺史羊敦,侃從兄也,密知之,據(jù)州拒侃。侃乃率精兵三萬襲之,弗克,仍筑十余城以守之。朝廷賞授,一與元法僧同。遣羊鴉仁、王弁率軍應(yīng)接,李元履運給糧仗。魏帝聞之,使授侃驃騎大將軍、司徒、泰山郡公,長為兗州刺史,侃斬其使者以徇。魏人大駭,令仆射于暉率眾數(shù)十萬,及高歡、氽朱陽都等相繼而至,圍侃十余重,傷殺甚眾。柵中矢盡,南軍不進,乃夜?jié)觯覒?zhàn)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至渣口,眾尚萬余人,馬二千匹,將入南,士卒并竟夜悲歌。侃乃謝曰:“卿等懷土,理不能見隨,幸適去留,于此別異。”因各拜辭而去。
侃以大通三年②至京師,詔授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瑕丘征討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并其兄默及三弟忱、給、元,皆拜為刺史。尋以侃為都督北討諸軍事,出頓日城,會陳慶之失律,停進。其年,詔以為持節(jié)、云麾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中大通四年③,詔為使持節(jié)、都督瑕丘諸軍事、安北將軍、兗州刺史,隨太尉元法僧北討,法僧先啟云:“與侃有舊,愿得同行。”高祖④乃召侃問方略,侃具陳進取之計。高祖因曰:“知卿愿與太尉同行。”侃曰:“臣拔跡還朝,常思效命,然實未曾愿與法僧同行。北人雖謂臣為吳,南人已呼臣為虜,今與法僧同行,還是群類相逐,非止有乖素心,亦使匈奴輕漢。”高祖曰:“朝廷今者要須卿行。”乃詔以為大軍司馬。高祖謂侃曰:“軍司馬廢來已久,此段為卿置之。”行次官竹,元樹又于譙城喪師。軍罷,入為侍中。五年,封高昌縣侯,邑千戶。六年,出為云麾將軍、晉安太守。閩越俗好反亂,前后太守莫能止息,侃至討擊,斬其渠帥陳稱、吳滿等,于是郡內(nèi)肅清,莫敢犯者。頃之,征太子左衛(wèi)率。
大同三年⑤,車駕幸樂游苑,侃預(yù)宴。時少府奏新造兩刃槊成,長二丈四尺,圍一尺三寸,高祖因賜侃馬,令試之。侃執(zhí)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高祖善之。又制《武宴詩》三十韻以示侃,侃即席應(yīng)詔,高祖覽曰:“吾聞仁者有勇,今見勇者有仁,可謂鄒、魯遺風(fēng),英賢不絕。”六年,遷司徒左長史。八年,遷都官尚書。時尚書令何敬容用事,與之并省,未嘗游造。有宦者張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閹人所坐。”竟不前之,時論美其貞正。九年,出為使持節(jié)、壯武將軍、衡州刺史。
太清元年⑥,征為侍中。會大舉北伐,仍以侃為持節(jié)、冠軍,監(jiān)作韓出堰事,兩旬堰立。侃勸元帥貞陽侯乘水攻鼓城,不納;既而魏援大至,侃頻勸乘其遠來可擊,旦日又勸出戰(zhàn),并不從,侃乃率所領(lǐng)出頓堰上。及眾軍敗,侃結(jié)陣徐還。
二年,復(fù)為都官尚書。侯景反,攻陷歷陽,高祖問侃討景之策。侃曰:“景反跡久見,或容豕突,宜急據(jù)采石,令邵陵王襲取壽春。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窟,烏合之眾,自然瓦解。”議者謂景未敢便逼京師,遂寢其策,令侃率千余騎頓望國門。景至新林,追侃入副宣城王都督城內(nèi)諸軍事。時景既卒至,百姓競?cè)耄交靵y,無復(fù)次第。侃乃區(qū)分防擬,皆以宗室間之。軍人爭入武庫,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侃命斬數(shù)人,方得止。及賊逼城,眾皆恟懼,侃偽稱得射書,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眾乃少安。賊攻東掖門,縱火甚盛,侃親自拒抗,以水沃火,火滅,引弓射殺數(shù)人,賊乃退。加侍中、軍師將軍。有詔送金五千兩,銀萬兩,絹萬匹,以賜戰(zhàn)士,侃辭不受。部曲千余人,并私加賞赍。
賊為尖頂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以油灌之,擲驢上焚之,俄盡。賊又東西兩面起土山,以臨城,城中震駭,侃命為地道,潛引其土,山不能立。賊又作登城樓車,高十余丈,欲臨射城內(nèi),侃曰:“車高塹虛,彼來必倒,可臥而觀之,不勞設(shè)備。”及車動果倒,眾皆服焉。賊既頻攻不捷,乃筑長圍。朱異、張綰議欲出擊之,高祖以問侃,侃曰:“不可。賊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長圍,欲引城中降者耳。今擊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賊,若多,則一旦失利,自相騰踐,門隘橋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騁王威也。”不從,遂使千余人出戰(zhàn),未及交鋒,望風(fēng)退走,果以爭橋赴水,死者大半。
初,侃長子鷟為景所獲,執(zhí)來城下示侃,侃謂曰:“我傾宗報主,猶恨不足,豈復(fù)計此一子,幸汝早能殺之。”數(shù)日復(fù)持來,侃謂鷟曰:“久以汝為死,猶復(fù)在邪?吾以身許國,誓死行陣,終不以爾而生進退。”因引弓射之。賊感其忠義,亦不害之也。景遣儀同傅士哲呼侃與語曰:“侯王遠來問訊天子,何為閉距,不時進納?尚書國家大臣,宜啟朝廷。”侃曰:“侯將軍奔亡之后,歸命國家,重鎮(zhèn)方城,懸相任寄,何所患苦,忽致稱兵?今驅(qū)烏合之卒,至王城之下,虜馬飲淮,矢集帝室,豈有人臣而至于此?吾荷國重恩,當(dāng)稟承廟算,以掃大逆耳,不能妄受浮說,開門揖盜。幸謝侯王,早自為所。”士哲又曰:“侯王事君盡節(jié),不為朝廷所知,正欲面啟至尊,以除奸佞。既居戎旅,故帶甲來朝,何謂作逆?”侃曰:“圣上臨四海將五十年,聰明睿哲,無幽不照,有何奸佞而得在朝?欲飾其非,寧無詭說。且侯王親舉白刃,以向城闕,事君盡節(jié),正若是邪!”士哲無以應(yīng),乃曰:“在北之日,久挹風(fēng)猷,每恨平生,未獲披敘,愿去戎服,得一相見。”侃為之免胄,士哲瞻望久之而去。其為北人所欽慕如此。
后大雨,城內(nèi)土山崩,賊乘之垂入,苦戰(zhàn)不能禁,侃乃令多擲火,為火城以斷其路,徐于里筑城,賊不能進。十二月,遘疾卒于臺內(nèi),時年五十四。詔給東園秘器,布絹各五百匹,錢三百萬,贈侍中、護軍將軍,鼓吹一部。
侃少而雄勇,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余石。嘗于兗州堯廟蹋壁,直上至五尋,橫行得七跡。泗橋有數(shù)石人,長八尺,大十圍,侃執(zhí)以相擊,悉皆破碎。
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蓮》、《棹歌》兩曲,甚有新致。姬妾侍列,窮極奢靡。有彈箏人陸太喜,著鹿角爪長七寸。舞人張凈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中舞。又有孫荊玉,能反腰貼地,銜得席上玉簪。敕赍歌人王娥兒,東宮亦赍歌者屈偶之,并妙盡奇曲,一時無對。初赴衡州,于兩艖䒀起三間通梁水齋,飾以珠玉,加之錦績,盛設(shè)帷屏,陣列女樂,乘潮解纜,臨波置酒,緣塘傍水,觀者填咽。大同中,魏使陽斐,與侃在北嘗同學(xué),有詔令侃延斐同宴。賓客三百余人,器皆金玉雜寶,奏三部女樂,至夕,侍婢百余人,俱執(zhí)金花燭。侃不能飲酒,而好賓客交游,終日獻酬,同其醉醒。性寬厚,有器局,嘗南還至漣口,置酒,有客張孺才者,醉于船中失火,延燒七十余艘,所燔金帛不可勝數(shù)。侃聞之,都不掛意,命酒不輟。孺才漸懼,自逃匿,侃慰喻使還,待之如舊。第三子鹍。
《梁書》卷三九
〔注 釋〕
①正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明帝元詡的第3個年號,公元520—524年使用。②大通三年:大通,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的第3個年號。三年,即公元529年。③中大通四年:中大通,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的第4個年號。四年,即公元532年。④高祖:即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詳見本書《韋睿》注②。⑤大同三年:大同,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的第5個年號。三年,即公元537年。⑥太清元年:太清,南朝梁武帝蕭衍的第7個年號。元年,即公元547年。
上一篇:《第五倫》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第五倫》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老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老子》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