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理文化·雨花臺
在江蘇南京市中華門外。是一個長約3公里,高約100米的小山崗。三國東吳時附近盛產五彩繽紛的瑪瑙石,故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相傳六朝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山頂筑臺講經,感動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臺,而瑪瑙石也稱雨花石。其成因實因長江流水多年沖涮分選堆積而成。此處地勢險要,是南京城的重要城防地區(qū)。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守南京,辛亥革命南京光復之戰(zhàn),日本侵略軍攻占南京都曾在此發(fā)生過激烈戰(zhàn)斗。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后,許多革命志士壯烈犧牲于雨花臺。解放后,人民政府重加修建,在雨花臺主峰上建立了高達6.8米的奠基碑,碑正面有毛澤東書“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經過大規(guī)模綠化造林,現(xiàn)辟為烈士陵園。并建立了烈士史料陳列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二十多年來,被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的革命烈士達十多萬人之多。1964年董必武同志在謁陵時題詩:“英雄灑血雨花臺,暴露奸權盡蠢才,畢竟人民得勝利,斗爭規(guī)律史安排”;“遺容遺物是遺風,先烈精神永世崇,踏著血跡仍挺進,紅旗高舉氣如虹。”
上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科技文化·雕板印刷術
下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理文化·顏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