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民為長 奇謀為短
——隱去“神話”光環的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治國有方,料事如神,重恩重義,鞠躬盡瘁,儼然一位集智慧與道義于一身的“完人”。但小說畢竟有太多虛構成分,魯迅就曾有“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評論。那么,作為“凡人”的諸葛亮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讓我們隱去他的“神話”光環,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真實的“三顧茅廬”
還原真實的諸葛亮,首先要從“三顧茅廬”說起。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被對手貶損地稱作“諸葛村夫”,是說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裔。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太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東漢末年的豫章太守。諸葛亮年幼時父母雙亡,他和弟弟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諸葛玄門下。諸葛玄素來與荊州牧(荊州的最高官員)劉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諸葛亮于是又隨之來到了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過著閑適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時的名相管仲、樂毅,在荊州一帶小有名氣。
當時,劉備屯住在新野。由于事業的坎坷不順,劉備很想找一位能為自己謀劃方略的賢士,謀士徐庶便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立即親自前往請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根據《三國演義》,劉備先后三次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無功而返,卻從多個側面了解了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賢的劉備不辭辛苦第三次登門造訪,終于見到了諸葛亮。他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于是諸葛亮道出了后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謀劃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地,繼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劉備聽后大為贊嘆,便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
小說中,“三顧茅廬”被濃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國志》對這一段的記載卻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首先這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詞,我們只能確定歷史上劉備曾“多次”造訪了諸葛亮。其次,史家如此簡單地描述,可見其中并沒有什么值得一寫的曲折情節。在魏晉時期,文人崇尚隱居和清談,推托出仕是一種風尚,并不見得是故意的矜持。因而,真實的“三顧茅廬”只是那個時代平常的一種訪求罷了。至于令后人稱奇的《隆中對》,其實魯肅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為當時的天下已分割殆盡,只有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嫌了。
“三顧茅廬”被后人渲染成一個傳奇故事,可能是因為諸葛亮成功的出仕經歷和卓越的名聲,使其成為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學而優則仕”,文人們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態的出仕又是一種無比的榮耀。所以,“三顧茅廬”實為千古文人心中一個夢想。
身居后方的總調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山是時勢的轉折點。自此,三國的歷史幾乎成為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個人表演。“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儼然成為諸葛亮的一副棋盤;“智取南郡”、“三氣周瑜”——更使劉備得以穩固后方,進兵西蜀。
然而,真實的情況顯然不像小說中描述得那樣傳奇,甚至可以說,兩者相差甚遠。在最初的歲月中,真實的諸葛亮只是一個剛剛出道的“謀士”,不僅沒有在赤壁之戰中叱咤風云,而且根本沒機會參與劉備的軍務。
諸葛亮出山后不久,荊州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只得南撤。危難時刻,諸葛亮主動請纓到東吳游說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到達東吳后,諸葛亮面對孫權慷慨陳詞,使孫權堅定了聯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孫劉聯盟,這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勞。至于“舌戰群儒”、“借東風”等一系列傳奇故事實為子虛烏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奇謀則是張冠李戴。赤壁之戰在東吳都督周瑜的統籌指揮下大獲全勝。諸葛亮雖未貢獻于具體戰事,但因游說有功而被劉備破格提拔為“軍師中郎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職位只是一個品級不高的“雜號”,與“軍師”相去甚遠,與關羽、張飛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論。
立足荊州之后,劉備開始按照諸葛亮規劃的方略進軍西蜀,但并未將軍事進攻的事務交給諸葛亮,而是帶上了新來的軍師龐統一起前往西蜀。諸葛亮被放在大后方,“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說白了就是在后方協調糧草,輸往前線。
劉備奪取西蜀后,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前者仍為“雜號”,后者才是“實職”。這時,諸葛亮才開始有了軍國的實權,但他的主要職責仍離不開糧草供應一類的事。據史書記載,劉備外出時,諸葛亮常常負責鎮守成都,供應前線部隊的糧食和兵力。不久,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今屬陜西)進行關乎存亡的軍事對決,在如此關鍵的一仗中,劉備帶在身邊的仍舊不是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軍師法正。
為什么劉備作戰從不帶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呢?劉備的“識人”才能是后世公認的,他不用諸葛亮領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考慮諸葛亮為人持重、擅長內政卻不善機變的特點。那么,諸葛亮是否具有軍事才能呢?他在軍事指揮中的表現怎么樣呢?
“六出祁山”的功與過
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是在他指揮對魏國北伐的戰役中。這是檢驗諸葛亮軍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實,也是古往今來爭議最多的焦點。
劉備死后,其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權。為了實現先主恢復漢室的宏愿,諸葛亮親自率兵數次北伐,與魏國交鋒。在《三國演義》中,這一段歷史被稱作“六出祁山”。但實際上諸葛亮率蜀軍多次北伐魏軍,路經“祁山”出兵的只有兩次。
諸葛亮率軍首次北伐是蜀漢建興六年(228)。他命令趙云、鄧芝等人從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軍,自己則率大軍向祁山方向進攻。這一計策果然奏效,魏國的主力部隊被調離后,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屬甘肅)見諸葛亮的大軍壓境,紛紛投降。一時關中大震,魏國上下驚恐,魏明帝曹叡連忙派名將張郃前往抵抗。諸葛亮派馬謖督軍在前,與張郃在街亭交戰。只知道“紙上談兵”的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指示,指揮不當,被張郃打得大敗,大好的戰局盡失。諸葛亮無奈之下,“揮淚斬馬謖”,收兵回師,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同年冬天,諸葛亮出兵散關(秦嶺北麓),第二次興兵北伐。蜀軍包圍了陳倉(今陜西寶雞),魏國大將軍曹真率軍來救。蜀軍糧草用盡撤兵,卻被魏國將領王雙追擊。諸葛亮率軍一戰,擊退敵軍,斬殺了王雙。此后不久,諸葛亮派將領陳式出兵攻打武都、陰平二郡,魏國將領郭淮救援。諸葛亮聞訊出兵支援陳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
蜀漢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再次興兵北進,兵出祁山,遭遇魏軍統帥司馬懿的迎擊。魏軍知道蜀軍糧草不多,于是堅守不戰。蜀軍用“木牛流馬”運糧,無奈還是糧草不濟,最終退兵。退兵途中,諸葛亮設計射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最后一次率兵北伐。蜀軍十萬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魏國司馬懿筑營阻攔,諸葛亮也分兵屯田,作長期對峙的打算。雙方相持了百余天,到了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不久與世長辭。
諸葛亮數次北伐大都無功而返,因此惹來后世很多爭議。有人據此認為諸葛亮不善于用兵,一味地窮兵黷武,由此造成了蜀國國力的嚴重消耗,間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認為諸葛亮不擅長軍事,作戰過于保守,因此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客觀來看,諸葛亮用兵偏重穩妥,習慣步步為營,而不善于出奇兵。史書記載,蜀漢大將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多次向諸葛亮請戰,愿仿照漢初韓信的故事,帶一支人馬作為奇兵。然而諸葛亮為慎重起見,始終沒有采納。過于求穩使得本已處于弱勢的蜀漢局勢很難有驚人的逆轉,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縱觀幾次北伐,諸葛亮用兵雖未獲得實質上的勝利,但也沒遭到什么重大損失,這對于保存蜀國僅有的實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從幾次與魏國交手的細節來看,諸葛亮總能用計謀巧取一些優勢,或斬殺對方大將,或奪取一兩個城池。因此,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綜合評價應為“合格”,但絕沒有千古流傳的那么“神乎其神”。
兩朝開濟老臣心
隱去了諸葛亮“軍事奇才”的光環,是什么讓他流芳百世呢?
首先是諸葛亮鞠躬盡瘁、不負托孤重任的千古道義。劉備死前將少主劉禪托付諸葛亮,并對他說:“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國家,成就大事。我的兒子如果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深受托孤大任的諸葛亮并沒有辜負劉備的一番希望,他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撐著蜀漢政權。為了實現先主的遺愿,他不辭辛勞,數度親征,最終積勞成疾,死在北伐的戰場上。最值得稱道的是,在執政的十幾年中,諸葛亮雖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但從未像歷代很多權臣一樣產生僭越之心,即使后主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心無旁騖,一片公心。諸葛亮死后,家中只有15頃薄田和幾百棵桑樹留給后代。他完美地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真諦,無愧為千秋楷模。
其次,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能力無疑是非常出色的。他起初在荊州負責征收賦稅和調運糧草,不僅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而且還積累下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入蜀后,諸葛亮統籌內政方面的事務,鼓勵耕織,興修水利,促進了農商發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原本落后的西蜀地區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大力提拔忠良之士。蔣琬、費祎、郭攸之、董允、向寵等一大批蜀漢中后期的棟梁之才都是經由諸葛亮推薦或提拔的,這為蜀漢政權的維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諸葛亮執法嚴明、賞罰必信,不僅能破格提拔有功之臣,對于違法的官員,哪怕是深受器重的馬謖,也能揮淚而斬。因此,當時的蜀漢朝廷政治清明,官吏們人人懷著自勵之心,奸惡之人幾乎無處藏身。社會上更是道不拾遺、強不凌弱,風氣一片肅然,百姓安居樂業。
最后,在治理少數民族事務上,諸葛亮也是政績斐然。西南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割據一方,屢有侵襲蜀漢邊民的事情發生。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大軍南征,于當年秋天平定了西南地區。《三國演義》中將這一段歷史演繹為“七擒孟獲”。雖然真實的歷史并沒有那么傳奇,但在平定之后,諸葛亮確實對西南少數民族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促進了民族的交融,使當地百姓深得實益。直到今天,西南的百姓都對諸葛亮懷著深深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名相還是神探——狄仁杰傳奇
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狄仁杰的“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狄仁杰的才略功勛遠不止于此。他歷仕唐高宗與武則天兩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以仁愛豁達之心糾正武則天統治時期的種種弊政,以圓融變通之智終令武則天還政李唐,堪稱“唐室砥柱”。名相與“神探”的角色集于一身,狄仁杰不愧為千古稱頌的傳奇。
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著名的漢學家、荷蘭人高羅佩曾寫過一本著名的偵探小說《狄公案》。《狄公案》共發行100余萬冊,被譯成多種外文版本廣為流傳。自此,“神探狄仁杰”的名號家喻戶曉。
狄仁杰,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卒于武周久視元年(700)。他生于一個庶族官宦家庭,少時接受了系統的封建傳統教育,思維敏捷,卓然超群。后來,狄仁杰以明經(唐朝科舉考試科目)中第,出任汴州參軍。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掌管刑獄訴訟等事宜。他上任后,明辨是非,秉公執法,一年中解決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在涉案的一萬七千余人中,沒有一人蒙冤,狄仁杰因此成為舉朝聞名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小說《狄公案》便是參照這段歷史,講述了狄仁杰破案斷獄的傳奇故事。
據記載,狄仁杰斷案以“平恕”著稱。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砍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的柏樹而惹得唐高宗大怒,隨即被捕入獄。唐高宗下令處死權善才,這時,狄仁杰卻提出權善才罪不至死。唐高宗聽后憤怒地說:“權善才砍昭陵的樹木,是陷朕于不孝的境地,罪該萬死!”狄仁杰不慌不亂地對答說:“臣深知直言進諫,自古就是很難的事情。然而,臣以為,遇到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直諫固然難;而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直諫則很容易。如今,權善才的行為按照大唐律法不應判死罪,而陛下堅持要殺他,則使律法無法取信于人。”看到唐高宗面色稍緩,狄仁杰接著說,“何況,陛下因權善才誤砍樹木而殺他,千百年后人們將如何評價陛下呢?臣不敢奉旨殺權善才,而損害陛下的身后聲名啊!”一席話竟說動了唐高宗,權善才因此被免除了死罪。
唐高宗調露元年(679),狄仁杰出任侍御史,負責審訊彈劾官員的案件。當時的司農卿韋弘機正奉命建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殿。他極盡奢華之能事,將這幾座宮殿修得氣勢宏偉,富麗堂皇。狄仁杰認為此舉將引導君王追求奢靡之風,上疏彈劾韋弘機,唐高宗準奏將其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深得高宗寵信,平日飛揚跋扈,朝臣敢怒而不敢言。狄仁杰毫不畏懼地站出來揭露王本立的罪行,并上疏請高宗依法處置。得知唐高宗想要寬赦王本立,狄仁杰立即勸諫道:“朝中即使英才不多,難道缺少王本立之流嗎?陛下何苦為了一個獲罪的王本立而曲解國法啊。”后來,王本立終被定罪。
在執掌刑獄的數年內,狄仁杰執法嚴明,伸張正義,使司法的風氣肅然。他懲治了不少惡人,也平息了無數冤案,成為深受百姓擁戴的斷案神探。
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后人常引用這句話來贊譽狄仁杰。狄仁杰為官數十載,始終勤政為民,心懷仁愛,體恤民間疾苦。他不畏權貴,甚至敢于拂逆圣意,拯救了不少無辜的百姓。
狄仁杰任度支郎中時,一次隨唐高宗出巡,途中經并州的一座妒女祠。并州長史李沖玄唯恐妒女祠對帝后不祥,決定征發數萬百姓拆除此祠。狄仁杰聽后立即反對,并說:“天子出行,有千乘萬騎相隨,風雨清塵灑道,何須擔憂妒女之害?”就這樣,狄仁杰使并州數萬百姓免于賦役。唐高宗聞知此事,連稱狄仁杰“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狄仁杰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他到任后,協調寧州各民族的關系,使“內外相安,人得安心”,百姓都為他立碑頌德。后來,狄仁杰出任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他了解到吳、楚等地官吏迷信,建造大批供奉神靈的祠廟,勞民傷財,便下令搗毀了1700多座祠廟,從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和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反武。武則天出兵平亂后,將與越王李貞株連的人都關進大獄,準備處死。狄仁杰深知大多數囚徒都是平民百姓,因受越王軍隊的脅迫才在軍中服役。于是,他上疏武則天,說:“這些人忤逆不是出于本心,望陛下體恤他們的苦衷,從輕發落。”武則天深知狄仁杰一心為公,便采納了他的建議,將這批囚徒改判流放。這批囚徒在流放途中,經過狄仁杰曾任官的寧州時,與當地百姓一同俯在為狄仁杰所立的“德政碑”前,失聲痛哭,感懷其恩德。
越王兵敗后,狄仁杰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當時的宰相張光輔平定越王叛亂有功,他手下的將士自恃功高,四處屠殺降卒以邀戰功,還向狄仁杰大肆勒索。狄仁杰當面怒斥張光輔說:“禍亂河南的原本只有李貞一人,如今死了一個李貞,卻生出千萬個李貞!”張光輔不解地問此話何意。狄仁杰說:“你領兵30萬討伐李貞,豫州百姓聽聞唐軍來到,都出城投降,你卻放任士兵殺害降卒,無辜之人尸橫遍野,這不是比千萬個李貞禍害更甚嗎?”狄仁杰越發激動地說:“我若有上方寶劍在手,恨不得架在你的脖子上!”張光輔啞口無言,卻怒火中燒。不久后,張光輔參奏狄仁杰妄自尊大,以下犯上,致使狄仁杰被貶為復州刺史,后來又降為洛州司馬。
武則天晚年崇信佛教,大興佛寺。久視元年(700),武則天想要修造浮屠大像,需耗費錢財數百萬,動用無數百姓服勞役。狄仁杰上奏說:“佛教以慈悲為懷,如果勞民傷財做表面修飾,便背離了佛教的宗旨。如今邊境尚未安定,水旱災害頻發,倘若虛耗官銀,萬一一方有難,將如何解救呢?”武則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勸誡,將修佛像一事作罷。
極具智慧的諍臣
狄仁杰一心為公、仗義執言,是唐朝有名的諍臣。然而,他又不僅僅是個直來直去、意氣用事的臣子。在武則天這樣嗜殺殘暴的女皇身邊為官,需要極強的應變能力和極高的政治智慧,狄仁杰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天授二年(691),狄仁杰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出任宰相。武則天對狄仁杰說:“你任豫州刺史時政績卓著,后來卻被貶官,是因為有人在我面前進讒言,你知道是誰嗎?”狄仁杰說:“陛下如果認為臣有過錯,臣必當改正;如果認為臣沒有過錯,那就是臣的大幸。臣不知道進言之人是誰,但既然同朝為官,請陛下不要告訴臣他的名字。”一番寬仁得體的話令武則天也不禁由衷贊嘆。
同年,由于武則天大興酷吏,鼓動告密之風,覬覦皇位的武承嗣(武則天的侄子)趁機勾結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杰,欲除去阻礙自己爭位的心頭大患。狄仁杰以“謀反罪”被打入大牢,接受來俊臣的審訊。來俊臣明知狄仁杰蒙冤,故預備動用大刑令他認罪。誰知,來俊臣剛問一句:“狄仁杰,你可知罪?”狄仁杰便應聲而答:“武氏建的是大周,我是大唐舊臣,確實參與了謀反,甘心被誅!”來俊臣得到供狀,喜出望外,便把狄仁杰收監,只等最后行刑了。
狄仁杰為何不合常理地急著認罪呢?因為他對大唐律法和判官心理了若指掌。首先,大唐律法規定,一經訊問便認罪伏法的人可以免于死刑。狄仁杰急著認罪,至少保住了性命,為申冤贏得了時間。其次,認罪后就不必受刑,狄仁杰不僅避免了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像很多忠正之臣一樣在獄中被折磨致死的悲劇。再次,他斷案無數,對判官的心理非常了解,因而深知一旦犯人認罪,判官便會放松警惕,他也就有了自救的機會。
于是,狄仁杰在這天晚上秘密寫了訴狀,將冤情陳述于其中,縫在棉衣內側。然后,他叫來一個名叫王德壽的判官,對他說:“近日天氣炎熱,請托家人為我去掉棉花,做成單衣拿回來穿吧。”王德壽并未起疑心,反而勸說狄仁杰供認與另一位大臣楊執柔同謀,以減輕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堅決不認,用頭撞擊柱子,血流滿面,并說:“倘若我狄仁杰做出這等事,當天誅地滅!”王德壽大驚失色,慌忙拿起棉衣直奔狄府。狄仁杰的兒子拆開棉衣,看到訴狀后,面見武則天為其父申冤。武則天立即召見狄仁杰,通過比對筆跡發現狄仁杰謀反的證據為假,便釋放了他。盡管狄仁杰仍被貶為彭澤縣令,但能從酷吏的獄中活著出來已是莫大的奇跡。
狄仁杰獨具智慧,善于變通,不僅體現在“越獄”這樣的自救行為上,更體現在光復李唐的歷史壯舉上。
“唐室砥柱”名垂青史
武則天晚年時,傳位于誰的問題使她備受困擾。一邊是親生骨肉李姓,一邊是她深為倚重的侄子武姓,武則天猶豫不決,常常為此寢食難安。狄仁杰深知,武則天雖貴為帝王,終不會泯滅身為女性的情感,尤其到了晚年,就更加看重母子親情的分量。
一日,狄仁杰對武則天說:“陛下,立親生兒子為嗣,您可以千秋萬歲供奉于太廟,承繼無窮;而立侄子為嗣,則從未聽說過有在太廟中供奉姑母的事情。骨肉至親與外侄相比,孰親孰疏,相信陛下自有圣斷。”武則天有些不悅地說:“這是朕的家事,豈能讓你來預知?”狄仁杰語重心長地說:“帝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有什么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為元首,臣子為股肱,君臣本是一體,何況臣官至宰相,怎能對立嗣的大事不聞不問呢?”武則天有些心動,但終究沒有下定決心。后來,狄仁杰數次進諫,力舉廬陵王李顯,每每激動得涕泗橫流。
武則天晚年寵信兩個男寵,名叫張昌宗和張易之。兩人雖紅極一時,但也不免擔憂武皇死后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他們深知狄仁杰德高望重,便向他咨詢永保富貴的方法。狄仁杰說:“為今之計,你們應當力勸陛下迎接廬陵王李顯入宮,立為太子。這樣你們就立下了大功,太子即位后必會寵信你們。”張昌宗與張易之茅塞頓開,于是日夜在武則天耳邊念叨李顯的賢德。久而久之,武則天果然被說動。
一次,狄仁杰面見武則天,再次痛陳立嗣事宜,叩請武則天順應民心,迎回李顯。說到動情處,他又不禁淚流滿面,武則天一甩手,輕輕地說:“還你太子。”這時,屏風一開,李顯正站在那里嗚咽不已。狄仁杰看到太子歸來,喜不自禁。這一幕被史書記載為“卒復唐室”,狄仁杰也因此被后人尊為“有再造唐室之功”、“唐室砥柱”。
武周久視元年(700),狄仁杰病逝。自青年時代到耄耋之年,狄仁杰為官大半生,鞠躬盡瘁,為社稷民生和大唐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勞。他死后,朝野慟哭,百姓哀號。
上一篇:奇案迭出——明末宮廷三大案始末
下一篇:威震四方的三朝國丈——北朝第一名將獨孤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