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長安區·杜公祠》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雙竹村。杜公祠是供奉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廟堂,故名。
杜甫,字子美,其先代原籍湖北襄陽后遷居河南鞏縣。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玄宗天寶時,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近10年。其13代先祖杜預為西晉名將,又是學者,文武雙全,為京兆杜陵(今長安區杜曲鎮附近)人,因地得姓。所以杜甫寓居此地后,對這里格外親切,以居此而自豪,詩中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叟。曾向唐玄宗進《三大禮賦》,唐肅宗李亨時為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他經“安史之亂”之變動、個人仕途之多舛,對當時政治黑暗、社會腐敗、人民苦難認識比較深刻,他的作品顯示了唐之由盛而衰的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他的《自京赴奉天縣詠懷五百字》、《麗人行》、《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皆為后人所傳頌。著有《杜工部集》。杜甫生于唐睿宗李旦太極元年,亦即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712年),死于唐代宗李豫大歷五年(770年)卒年59歲。
杜公祠創建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年),明神宗朱翊鈞萬歷五年(1577年)予以修葺,清圣祖玄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進行修葺。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十年(1795年)焚于火災,清仁宗颙琰嘉慶九年(1804年),改建于勛蔭坡上牛頭寺東現址。祠依崖建造,高大軒敞。大殿有杜甫泥塑坐像,左石碑刻有杜甫半身朝服像,刻線至今清晰明快。殿西有明、清重修杜公祠碑記5通,確切地記載了修建的過程和時間。向西有小殿3間,1987年成立杜甫紀念館之陳列室,陳列唐書杜甫傳、杜甫長安行跡圖、杜甫世系表、杜子美年譜、杜甫生平足跡圖,以及杜甫著作、杜甫畫像數幅、后人所書《三吏》、《三別》數幅等。
解放后,曾對杜公祠予以修葺,并將牛頭寺一株唐槐圈入祠內,此槐為牛頭寺建成之初所栽,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依然生機盎然,枝繁葉茂,名曰茍龍槐,給杜公祠增添了風采。
明屈大均(翁山)有《杜曲謁子美先生祠》詩云:《杜公祠》古詩句出處:
城南韋杜潏川濱,工部千秋廟貌新。
一代悲歌成國史,二南風化在騷人。
少陵原上花含淚,皇子陂前鳥弄春。
稷契平生空自許,誰知祠客有經綸?
杜公祠和唐槐均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商洛·洛南縣·李密墓》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長安區·杜陵》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