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的停止與恢復
元朝建國后七十多年停止了科舉考試。也就是說官吏的選拔改變了制度。主要是從親信侍衛中提拔,世襲官爵及由吏員升任。因而于隋唐以來的通經術、學儒道、制對策,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在元初已基本廢除。這種廢除主要是針對漢人制定的國策。然而其弊病在半個世紀中已經充分顯露,社會各個方面卻呈現出人才奇缺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元朝仁宗時乃恢復了科舉,可是又規定了種族不平等的考試制度。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南人考試難易不同,場次不同,殿試第一人必需是蒙古人。漢人南人參加考試十百倍于蒙古人、色目人,可是錄取名額卻相等。分配官制更是蒙古人色目人為長,漢人南人只能為副。這種種族歧視的考試制度必然會造成特權階層與廣大漢人南人的不滿。《不系舟漁集》載《威興》詩道:“客從北方來,少年美容顏,繡衣白玉帶,駿馬黃金鞍。捧鞭揖豪右,意氣輕丘山;自去金張胄,祖父皆朱幡,不用識文字,二十為高官。市人共咨嗟,夾道紛駢觀。如何窮巷士,埋首書卷間,年年去射策,臨老猶儒冠。”類似這種不滿不平之聲,在元代漢人文集中觸目可見。壓制人才,怨聲載道,元朝統治果然未能長久。
有教無類,是中國古人的美好教育理想,爭取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一直是有志之士的奮斗目標,元代蒙古貴族以強大的武力取得了天下,可是他們沒有認識到治理天下僅靠武力是不夠的,沒有抓住教育這一環,致使其迅速亡國,其教訓是令人深省的。
上一篇:禁私學
下一篇:科學不發達·鈕扣不翼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