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義利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互相關系的理論。“義”指人們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利”主要指人們謀取物質的利益,也泛指各種利益。義利思想最早出現于西周春秋時期。當時,隨著科學知識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支配人們社會生活的天道觀開始動搖,義利觀念做為一種新的適應統治階級要求的倫理規范同時出現。《國語·晉語一》中有“義以生利”,《左傳·昭公十年》中有“義,利之本也”的記載,都是這種新觀念的具體反映。義利觀念實質上是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它要求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的利益,暫時的、局部的利益服從整體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這種義利觀念為儒家學派所繼承,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經濟思想之一的義利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丘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但認為對求利活動必須以“義”制約,反對違義求利,并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給了義利思想以道德及階級對立的內容。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中草藥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