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鄭國渠
秦國在關中平原修建的人工灌溉渠道。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水利家鄭國受韓命赴秦,游說秦國大興水利工程,以此來消耗人力、物力,以阻止和延緩對韓國等國的兼并戰爭。秦王政采納建議,征發大量民工,由鄭國主持開鑿,10年乃成。最早載于《史記·河渠書》。自中山西瓠口(今陜西涇陽)引涇水東流,至今三原北會合濁水,利用濁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東經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長300多里。灌區西起涇河,東至洛河,北自原腳,南抵渭河,灌溉農田4萬余頃,具有施肥、浸潤和改良鹽堿地的多種效益。渭北平原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成為秦國重要糧倉,“秦開鄭國渠,以富國強兵”(《漢書·息夫躬傳》)。唐代鄭、白二渠趨于混合,主要發展白渠,鄭國渠逐漸堙廢。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近代地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鄭家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