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吹灰法
一種開采銀礦和煉銀方法。宋人趙彥衛在《云麓漫鈔》中記載:“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隨脈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數十丈,燭火自照,所取銀礦皆碎石,用臼搗碎,再上磨,以絹羅細。然后以水淘,黃者即石,棄去;黑者乃銀,用面糊團入鉛,煅為大片,即入宮庫,俟兩三日再煎成碎銀,每五十三兩為一包”。描繪了從采礦到精煉的過程。這種煉銀方法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也有詳細的記述,稱“沉鉛結銀”法。由于鉛和銀能互相溶解,故在煉時要“入鉛”,即加入金屬鉛使在冶煉中能有足夠的鉛把礦石中的銀全部攜出,再利用鉛的比重較大,而與渣滓分離,然后繼續冶煉鉛銀合金使鉛氧化生成氧化鉛而析出銀來。吹灰法的使用提高了銀的純度和回收率,是古代較為先進的煉銀方法。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君臣佐使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總論·周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