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歌舞·戲劇·建筑
貴州是民族歌舞的海洋,農歷正月或節日中,走進村寨都能聽到悠揚的民族器樂聲和歌聲。貴州民族歌舞以它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藝術,不僅走出了貴州而且征服了世界。
侗族大歌是民族聲樂的一朵奇葩。侗族是一個充滿歌聲的民族,它的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歌,以歌傳言,以歌記史,以歌為媒,以歌相賀,以歌志哀。正如民謠中說的“干田種谷,水田種禾,侗家人人會唱歌?!鼻瓥|南侗族聚居區各寨都有歌班、歌隊,如五百余戶人家的從江縣水黃寨有各種不同級別(按年齡分)的歌隊達三十個,參加者達三百人,其普及程度可見一般。侗歌分兩類,一類叫“耶”是配合舞蹈的,內分幾十種;另一類叫“嘎”,又分有器樂伴奏與無伴奏兩種?!案隆敝袩o伴奏大歌藝術水準更高。1986年9月黔東南侗寨九個農村姑娘應邀赴法國參加巴黎藝術節,侗族大歌以它古樸而幽雅的旋律,特別是它的復調、和弦,維妙維肖地摹仿了山間潺潺流水、密林中的蟬鳴鳥叫和風吹樹葉颯颯作響,在外國聽眾面前展現了一幅美麗的侗鄉田園畫,征服了喜愛挑剔的法國聽眾,被稱為“清泉閃光的音樂,在世界上也罕見”,侗族被譽為“享有世界音樂之稱的民族”。1988年這個侗族女聲合唱團又赴意大利參加世界民間藝術文化大賽,在八個國家共演出四十一場,贏得了國際聲樂藝術界的普遍贊嘆。
苗族飛歌也極有名。其特點是歌聲嘹亮,能從這一山頭傳到那一山頭。布依族的山歌以“好花紅調”最盛行,曲調優美動聽。其他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歌、山歌,而且各種場合均有一定的歌,如婚禮上唱婚禮歌或訂親歌,喪儀上唱哭親歌或喪歌,未婚男女唱情歌,歡樂的蘆笙會上有蘆笙調,各種歌調表達不同感受,有歡快、喜悅也有悲痛,歌是貴州各民族表達感情的窗口。
貴州各民族歌曲配樂中,最富特色的是蘆笙。苗、布依、侗、仡佬、水等民族都盛行吹蘆笙。蘆笙由笙斗和六枝竹管加銅簧組成,笙在我國有悠久歷史,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提到的葫蘆笙,現在部分苗族地區仍在使用。蘆笙音色細膩優美,另在苗、布依、侗族地區為配合蘆笙還盛行莽筒,莽筒以大竹筒加簧片,吹起來低沉有力。苗族、布依族地區還盛行銅鼓,銅鼓用銅鑄造,花紋精美,在重大儀式上由專人敲擊,銅鼓不但是樂器,而且還是權力象征,隋代就有記載:“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隋書·地理志》)貴州屬二十五郡西部地區,銅鼓往往藏于有權勢之家,銅鼓還是一個家族或氏族的象征,一擊銅鼓,合寨或幾個寨同一家族的人都來聚會。侗族特有的樂器是琵琶,一般只有三或五根弦,侗族男青年不會彈琵琶是不可思議的事。苗、侗、布依等族還盛行木鼓、口弦等。
貴州境內少數民族不僅善歌而且善舞。這里的舞蹈,一種是娛樂性的舞蹈,節日或喜慶日子,一村一寨或方園數十里男女老少聚集一處(以青年居多),邊歌邊舞,它的特點是自娛自樂,很少有其他因素,這種舞蹈有各族的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板凳舞等,這類舞蹈是集體參與,動作鮮明但不復雜,大致是由領舞者先領蘆笙進場一圈,男女紛紛加入。另一種是有宗教色彩或為祭祀活動服務的舞蹈,如苗族接龍大典上跳接龍舞,在祭祀大典上跳祭祀舞;布依族喪葬儀式上跳轉場舞、回旋舞;瑤族為祭祀盤王跳長鼓舞等。以參加人數區分,又有獨舞、雙人舞、群眾性舞蹈。貴州各民族單人、或少數人跳的舞都帶有雜技性表演,舞姿復雜、難度大,如單人跳的蘆笙舞,男性演員要邊吹蘆笙邊爬上二、三丈高的花桿。取上桿頂物件而下,還要翻筋斗落地,有的還須頭頂著地,仍吹蘆笙不止,表演者動作驚險,常贏得觀眾熱烈掌聲,表演這些動作的男青年更易得到姑娘們的青睞。
貴州少數民族普遍存在的戲劇是儺戲。儺戲不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中也很流行,除“儺”這一通常稱呼外,黔東地區漢、苗、仡佬族稱“儺壇戲”,安順的漢、布依、苗族稱“地戲”,黔西北彝族地區的“撮特兒”也是儺的一種。
“儺”起源于古代的驅鬼和酬神。中國古代史籍《周禮》就記載這一場面,《呂氏春秋》《漢書·禮儀志》出現了“儺”這個字,可見秦漢時儺已有一定程式化的儀式。歷隋、唐、宋,宮廷中的儺,儀式繁富,參與人員眾多,歌舞成份增加,儺已從單純宗教功能走向娛人功能,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梁錄》中都有記載,儀式中不僅有人裝扮成將軍、門神、判官,還有扮鐘馗、小妹、土地、灶神及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的。宋元時期,中國戲劇由歌舞發展成戲劇的時候,儺歌、儺舞必然成為戲劇的先聲,估計像《鐘馗嫁妹》《五鬼鬧判》這類小戲就是這樣形成的。儺在民間也得到發展,宋代桂林一帶的儺已戴面具,并與這里原有的巫文化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原就有信奉鬼神的習俗,這里的儺更具有原始的風味。
儺戲一開始與是酬神活動聯系在一起的,貴州一些地區的儺戲就保留著這一規定儀式。思南的儺壇戲,少則一天一夜,多則十天半月,一般是三天,白天以宗教儀式為主,晚上則唱戲,戲也有一定程式:第一天晚上是“開壇”,請各路神祗到場,這種戲稱“陰戲”,讓鬼神觀看的;第二天稱開洞,是酬祭神祗的,有歌舞、幻術、特技及捉鬼內容的戲,常演劇目有《二郎鎮宅》《鐘馗戲判》等;第三天一般唱“外戲”,娛樂性較強,劇目有《董永賣身》《柳毅傳書》《孟姜女送寒衣》等,都帶面具演出。從劇目上看,明顯地受漢文化影響。至于安順布依族地方戲更多移植《說唐》《三國》故事,如《薛丁山征西》《關云長過五關》等,演出也要帶面具、講布依話,這可看作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象征。
民族戲劇中,流行于貴州黔東南及湘南、廣西侗族聚居區的侗戲可算是一朵奇葩。侗戲創始人是貴州黎平縣侗族戲師吳文彩(1798—1845),他在道光年間,以侗族“嘎錦”(敘事歌)和“擺古”(講故事)為基礎,進行創新才形成的。侗戲戲目有部分移植漢族戲曲劇目,如《周姣李旦》(移植《薛剛反唐》)、《梅良玉》(移植《二度梅》),有的則是根據侗族民間故事改編,如《珠郎良美》。侗戲曲調,包含了侗歌特點,也吸收了當地漢族的花燈、桂北彩調、祁陽戲的音樂。有“平調”多用于敘事,最后一句用“喲嗬”尾腔,由全體演員幫唱;另一個是“哀調”,多用于表現悲痛感情。侗戲自誕生以來,深受侗族人民歡迎,有專業戲班走村串寨巡回演出。
黔西南布依族聚居區有布依戲,布依戲形成于清乾隆年間,吸收了壯戲成份。布依戲班一般有三十二至三十六人組成,形成生、旦、丑、武將等角色分工,劇目既有本民族故事如《六月六》《金貓與寶瓢》《王三打鳥》《打草鞋》,也有移植劇目如《玉堂春》《柳蔭記》《包公案》等。
貴州的民族建筑多就地取材,經濟實用,富有民族特色。最為人稱道的是苗族(含部分布依族)的吊腳樓,布依族的石板房和侗族的鼓樓、花橋。
苗族的吊腳樓一般依山而建,后邊靠巖著地,前半部以支柱支撐,低者二三丈,高者四五丈,既少占土地,又干躁通風。每幢木樓一般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立圈,作堆雜物或關牲口之用。住人的一層房有木梯與樓下相通。樓上中堂為客房,兩側為臥室和廚房。中堂前檐下都裝有靠背欄桿,欄桿極為講究,用幾十條彎月形小木條排列,向外隆出,上方接一根長長橫木,下接寬寬的坐凳,形成寬敞的木制陽臺,這既是男人們待客、說今論古的地方,又是婦女們紡紗織布、繡花的場所,晚上又成了姑娘小伙們聚會的地方。一排排的吊腳樓依山而立,形成苗寨的特有景觀。
貴州多山,山上多石,勤勞聰慧的布依族就地采石,建成了石板房。布依族的石板房,不僅墻、柱是石;瓦、門窗都用石。石頭的房、石頭的院、石頭的街、石頭的寨,一進村落,到處是白花花的石頭建筑。布依族用石建房,工藝十分精巧,房頂用裁割整齊的石板鋪蓋,每方石板厚二厘米左右,高低疊壓,錯落有致,宛若魚鱗獸甲;房墻,用大石塊作基,上砌各式石塊、石片,勾縫嚴密;院中,用石板鋪地,整潔光亮。院中又有石磨、石碾、石凳、石兒,無數的石院、石房,構成了石巷、石街。在貴陽的石板哨、黃果樹瀑布附近的石頭寨人們都可欣賞到這石頭世界。石頭造房,價格低廉,堅固耐用,是布依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創造。
黔東南侗寨的鼓樓和風雨橋是這里的標志。高大的鼓樓和秀麗的風雨橋與侗寨附近的青山綠水構成了絕妙的風景畫。
鼓樓的歷史很悠久,清《廣西通志》就有這樣的記載:“侗人居溪峒中……舂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倍弊迕裰{也有“未曾建寨先立樓”之說,從實物考察,貴州從江縣增沖鼓樓始建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了。
鼓樓樓層一般為單數:三、五、七、九層,最高的是從江縣高千寨鼓樓有十五層。鼓樓外形,綜合了傳說中的“仙杉”樹意想和密檐式塔的效果,樓的上部結構是密迭的層檐,頂部多呈四角攢尖頂,中央安置象征吉祥的寶葫蘆,頂蓋下周圍的木雕極精巧,形式多樣。從外形看,層檐有四象、六角的,檐角向上飛翹。在檐板和斗拱上都繪有神話故事、山水、花鳥。鼓樓下部多用四根高大杉木為主柱,撐起整座建筑,全部鼓樓全為木構榫接,不用一顆鐵釘。
鼓樓在侗族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樓下寬敞的火塘邊是全寨人歡聚的好場所,全寨重要議事和賽蘆笙、踩歌堂等重大活動都在這里舉行。平時又是全寨人歇息談古和姑娘小伙們約會的地方。鼓樓頂部中央懸的那面大鼓,是遇到緊急情況,向全寨及鄰寨報警的裝置。
風雨橋也是侗鄉特有的建筑。它橫跨河上,橋上有建筑精美的廊形建筑,是為過路行人歇息、避風雨的場所。在心靈手巧的侗族人手中,風雨橋不僅有橋、廊,而且還建有橋樓。黎平地坪風雨橋總長七十米,就有三座橋樓,在寬闊清沏的河面上,像一道彩虹連接兩岸。
風雨橋和鼓樓體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中國古建筑家認為這種建筑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莊嚴和凝重,既向漢族學習,又有侗族自己鮮明特點”,“侗族人民的文化創造為中華民族整體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羅哲文《喜看貴州侗族鼓樓風情展覽》)。
上一篇: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
下一篇:滇云文化·滇云風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