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仙人柱
我國東北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過去居住的一種原始的、簡易的、流動性的帳篷,鄂倫春語音譯,意為“遮陽光的住所”,漢語稱為“撮羅子”。以樺木桿或柳木桿(鄂倫春語稱“仙人”)搭成架,高約3米,徑約4米,呈圓錐形,夏天以干草、蘆葦、樺樹皮覆蓋,冬季、春季則用獸皮覆蓋。仙人柱大小不等,可隨季節的變化和人口多寡而定。柱內中央為燒篝火處,用以做飯和取暖,頂開煙孔,三面用蘆葦、獸皮席地為床,入口左側為男女主人鋪位,右側為家庭其它成員鋪位,門多朝東或朝南。仙人柱可以隨游獵季節的變化而隨拆隨建,簡單易行。解放后,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群眾開始由游獵轉向定居,仙人柱逐漸被磚瓦或土木結構房屋所代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親屬稱謂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總論·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