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與馬爾薩斯理論
馬爾薩斯是英國的經濟學家,1798年,他的《人口論》問世。他在書中宣布,生活資料(食物)是按算術級數(1,2,3,4……)增長的,而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2,4,8,16……)。人口增長比食物增長快,生存斗爭導致要用戰爭等方式來消除過剩的人口,使人口和食物保持平衡。
達爾文在研究生物繁殖的過程中,發現動植物是按幾何級數繁殖的,但實際上,自然界中生物的數量并沒有真正按幾何級數增長起來,原因是存在著生存競爭。達爾文認為,他的理論是馬爾薩斯理論在動植物界的應用,這是錯誤的。馬爾薩斯沒有認識到科學對生產增長的人口控制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其理論在哲學上包含著矛盾斗爭推動著社會發展的觀點,正是這種觀點有助于達爾文形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學說。
達爾文過高地估計了生物界生存斗爭、自然選擇在進化過程中的作用,過分重視了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生物在這種影響下所發生的緩慢變化,忽視了生物本身遺傳變異對進化的影響,忽視了因遺傳變異所引起的進化過程的突變,他不承認突變,這是他的美中不足。
達爾文不加批判地引用馬爾薩斯的理論,為資產階級把達爾文在生物學方面的理論擴展到社會學方面留下了可乘之機,他們歪曲和利用生存斗爭的觀點,認為社會與其成員的關系如生物個體和細胞的關系,他們把生存競爭解釋人類的社會關系,作為社會發展的規律,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競爭、弱肉強食制造理論根據,這種理論混淆了生物和社會兩種性質不同的現象。
對于已有的知識或理論,要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如果不加分析和批判的全盤吸收,就很難免象達爾文那樣出現美中不足,甚至還會鬧出笑話。
上一篇:轟炸低效·登陸艱難
下一篇:達爾文遭圍剿